欢迎进入漳州风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漳州风云

11年工业自动化配件供应商

只要您有任何找不到的型号,都可以找我们

二维码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86 153 5902 9662

联系邮箱:

geabbamy@gmail.com

当前位置: 漳州风云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日本啤酒入华的兴衰史:演绎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典故

文章作者:作者 人气:发表时间:2023-04-27 09:51:18

说起日本饮品的中国之旅,起初并不是由饮料开始,而是由啤酒踏出了第一步。

为了应对30年的消费大衰退,日本啤酒向中国市场发起进攻。近30年来,它们战绩各异,但却空前一致地面临着在中国市场的集体大溃败。

日本是亚洲啤酒酿造的先驱,其啤酒工业比中国早了31年。啤酒曾是日本最受欢迎的酒精饮料,将近占日本酒精消费的2/3。1981年,日本啤酒产量464.8万吨,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五位。

日本啤酒入华的兴衰史:演绎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典故

此后日本啤酒却开始了30年的衰退。为此,日本啤酒企业开始拓展中国市场,但却没有占上一席之地。日本啤酒为何面临中国市场集体大溃败?

日本啤酒的兴起

日本的消费产业从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进化,在非常漫长的历史里只有一个主题:消费升级。明治维新后农民纷纷洗脚上田,涌进大城市找工作,城市化浪潮兴起。

日本的消费龙头,大部分都在这个时期诞生。

新市民对西方世界和先进的产品充满了向往。日本早期消费品牌大多依靠率先引进西方技术,进行仿制和本土化的微创新成为消费龙头,如卖香皂的花王,卖牙膏、化妆水的资生堂,卖葡萄酒的三得利。

1873年,日本从国外引进设备,将第一家啤酒厂建在横滨,引起一时轰动。但直到1906年,日本20多家啤酒厂总产量也只有1804吨。此后经过近十年迅猛的发展,1918年,日本啤酒产量提升到9.1万吨(其中出口2.2万吨),啤酒小厂被合并成麒麟、札幌、朝日三大集团。

二战给日本啤酒工业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由于军阀对中国大肆侵略,战争开支使日本经济困难,于是政府开始对本国工业进行管制。二战后,日本啤酒才进入十年恢复期,到1955年产量达40.9万吨。

啤酒因为低廉的价格和易获取性,1959年后稳居日本酒类消费量榜首,成为人们社交庆祝的常用品。随着战后重建和婴儿潮带来的人口红利,社会欣欣向荣,城镇化率从28%提升到70%以上,日本啤酒进入快车道。札幌、麒麟、朝日、三得利等啤酒巨头相继崛起。

1960年到1973年,日本的人均GDP从400美元上升到4000美元,人均啤酒消费量从19.8升上升至42.0升。1973年,日本90%的家庭拥有洗衣机、冰箱、电视三大件,冰箱里的啤酒成为家庭必备,日本啤酒的产量达到330万吨。

麒麟啤酒抓住机遇推广罐装啤酒,超越朝日啤酒成为市场份额占比60%的啤酒巨头。

1973年、1979年两次石油危机后,日本的经济增速放缓,但由于产业升级顺利和日元的升值,使得大众的消费力继续提升。彼时日元强势,日本人甚至号称要买下纽约。居民收入爆棚,富裕阶层的奢侈品消费呈现爆发性增长,日本进入纸醉金迷的阶段,啤酒消费开始量价齐升。

1981年,其啤酒产量进一步攀升到464.8万吨,成为亚洲之首、世界第五的啤酒酿造国。80年代中期,百威、莱克等国外品牌进入日本市场,激发了本土企业的危机感。加之工作机会增多后,女性开始职业化,人们在外就餐增加,餐饮渠道迅速崛起,日本的啤酒消费悄然变化。

1987年,朝日啤酒利用了这次变革,研发推出更适合日本年轻人口味的升级产品Super Dry和更新鲜的消费体验,重新夺回市场龙头宝座。

日本消费产业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技术引进和模仿之后,终于逐渐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形成日式消费文化。直到1990年代之前,涨价、升级、龙头集中度提升,成为消费升级路上水到渠成的动作。

然而没有人能料到,1996年后,日本经济盛极而衰,尤其是在亚洲金融风暴、老龄化加重、劳动人口减少、实体产业崩溃等多重打击下,消费产业迎来漫长的大衰退。

日本的消费税从1989年的3%,分阶段提升至1994年的5%、2011年的8%,使得大众阶层的负担加重,消费意愿日趋低迷,优衣库、无印良品、大创百元店等平价品牌日趋盛行。1996-2016年,日本酒水消费量从96.6亿升下降至84.1亿升,降幅达12.89%,消费者酒水选择多元化也使啤酒占比下滑。

面对消费降级,日本消费巨头们做出四种应对策略:低价、高端化、多元化、走出本土。日本消费市场的天花板比较低,渗透率见顶的情况下,单纯降价并不能解决问题,一众只靠降价应对的日企最终淡出市场。很多消费龙头抓住了消费降级的大趋势中消费结构升级的机会,开始了高端化+多元化的策略,收效不错。

面对此状况,日本啤酒的应对策略主要有三:发力高端精酿啤酒;拓展饮料行业;打入海外啤酒市场。但精酿啤酒几十年的努力之后市占率仍只有1%左右,根本不成气候,很难玩出花样来。

逆势而上入华

上世纪末,中国啤酒市场出现了英国巴斯、香港中策等外资品牌集体大逃亡。日本啤酒却一反常态,在外资品牌的大撤退中大举进军中国。

1999年,三得利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50亿日元(约合0.39亿美元),一跃成为上海销路最好的外国啤酒品牌。1994年朝日进入中国,在烟台、泉州、杭州与深圳等地合资设厂。1996年,麒麟啤酒在广东成立合资公司。

它们借着中国沿海市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相较内地更弱的地方保护发展起来。

日本啤酒入华的兴衰史:演绎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典故

2004年1月,在金融危机后大熊市的底部,朝日啤酒联手伊藤忠商社以3.8亿美元拿下中国饮料龙头康师傅饮品业务50%的权益。2009年,它以6.665亿美元购入了青岛啤酒19.99%的股权。

一时之间,日本啤酒企业春风得意。

走向衰败的日本啤酒品牌

但日本啤酒品牌想要拿下中国市场绝非易事。抛开国际啤酒巨头的凶猛攻势不说,中国国内的啤酒品牌同样强手林立:青岛有品牌优势,华润有资本优势,燕京等拥有难以撼动的区域优势……

随着国内啤酒竞争的白热化,华润雪花、百威英博等品牌的加入,三得利在上海的销售受到挑战。高昂的广告、营销支出和运营成本,让其2010年、2011年在中国严重亏损。

中国啤酒市场寡头效应越来越明显,中小酒企再难以立足。华润和百威英博从低价到高价的双向夹击,让三得利对中国啤酒市场逐渐失去信心。于是它把注意力更多地寄托在了利润率更高的洋酒业务上。

2014年,中国啤酒产量出现首次同比下滑。这一年,来势汹汹的百威英博、嘉士伯等外资啤酒,打出大量弹 药在中国和国际市场,以迅速占领国际啤酒市场高地,留给日本的机会不多了!

日本啤酒入华的兴衰史:演绎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典故

2015年10月,三得利将合资公司的50%股权出售给青啤,结束了中国市场的业务。2017年,中国啤酒市场五大巨头市场大局已定,朝日将手中青岛啤酒的股份转给了复星。2019年,它以113亿美元的高价从百威英博手中买下澳大利亚最大的啤酒品牌Victoria Bitter等,转而巩固自己的海外市场。。

2022年,华润雪花、青岛啤酒、百威英博、燕京啤酒以及嘉士伯,五大品牌合计市场份额达到90%以上,无论是三得利、朝日还是麒麟,都难以在这个市场里掀起大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