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漳州风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漳州风云

11年工业自动化配件供应商

只要您有任何找不到的型号,都可以找我们

二维码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86 153 5902 9662

联系邮箱:

geabbamy@gmail.com

当前位置: 漳州风云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数字化不仅仅是“冲上云霄”,挖掘数据产业的商业价值和创新能力才是关键

文章作者:作者 人气:发表时间:2023-05-04 14:12:33

2023 年,数字化转型仍然是 IT 的主旋律。不过,与以往一窝蜂、追求形式化的数字化不同,在疫情和日益增加的外部压力下,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业务创新,如何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大浪淘沙,生存下来并创新发展已成为当下企业最关注的问题。另一边,数据的增长,竞争环境的变化,企业都寄希望于数字化去做应用的创新、业务效率的提升,并挖掘数据中更多潜在的商业价值。而在数字化趋势之下,需要强大的算力与高效的基础设施去支撑。

这里援引达摩院 2023 年发布的报告:“云计算始终是数字时代的技术创新中心:基于云定义的可预期网络技术,将从数据中心的局域应用走向全网推广;因云而生的云原生安全技术,则将推动平台化、智能化的新型安全体系的成形;云也在重新定义计算体系架构,从以 CPU 为中心的传统架构,向以云基础设施处理器 (CIPU)为中心的全新体系架构演进。未来,由云定义的软硬一体化,将实现系统级的深度融合。”

数字化不仅仅是“冲上云霄”,挖掘数据产业的商业价值和创新能力才是关键

八成开发者表示已上云,接近一半开发者每天都在学习云技术

业界一个共识是上一个十年是“上云”的十年,下一个十年是“云用”的十年。今年报告的数据也基本符合这样的趋势。数据显示,仅只有 20% 的开发者表示,他们的服务未部署到云服务上。

云原生是近几年云计算领域炙手可热的话题,云原生技术已成为驱动业务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支撑技术,云原生也逐渐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5G 等新兴领域崭露头角。

越来越多的公司使用云原生相关的技术,有 49% 的开发者表示,他们每天会花费 1-2 小时进行相关知识学习。

在企业中,云相关技术专家在企业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从数据中可以看到,39% 的开发者所在公司中,从事云相关的专家数量都在 1-10 人之间。也有不少开发者表示,他们公司没有相关技术专家。

云服务跃至智能时代

云计算普及之初,企业的选择在“是否上云”;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拥抱云计算,“部分业务上云”成为主流。然而,持续不断的价格战让云计算开始沦为一场规模游戏。一旦被价格捆绑,技术与服务就会退居其后,云厂商都会被拖入性价比泥潭,这不利于行业的健康生长。

早在2019年,国际研究机构Canalys就在关于云计算的报告中指出,云计算增速的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经过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后,云计算行业如今已经进入到了换挡期,诸如弹性计算、按需付费等传统优势逐渐失效,云计算市场需要新的驱动引擎。

此时,大语言模型出现,对于云计算来说,是一个Game Changer(游戏改变者)。它会改变云计算的游戏规则。

从底层的基础设施来看,新的AI应用一定不会基于原来的地基。就像智能手机出现之后,原来基于Windows系统开发应用逐渐转向基于iOS或者Android这样的移动平台开发应用。大模型就是AI时代新的地基,现有的应用会基于大模型进行AI再造,新的AI应用会在新地基上产生。

大模型只能基于云计算来做。这会催生出一种新的云计算商业模式:模型即服务,即云计算的主流商业模式将从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变为MaaS。这样,企业只需要基于大模型来开发他们的业务,不用关心其他技术细节。过去传统的云计算看算力、看存储,未来会主要看模型好不好。

在这样的行业趋势下,百度预判到了行业的技术之变。今天的IT技术栈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成了适配AI技术发展的四层架构:芯片、框架、模型、应用。百度是全球在每一层都有领先自研产品的公司。百度的优势还在于,可以在这四层架构中,实现端到端优化,大幅提升效率。尤其是,框架层和模型层之间,有很强的协同作用,可以构建更高效的模型,并显著降低成本。

事实说明,百度智能云表现出了十足的后劲。2021年,百度智能云全年总营收151亿元,同比增长64%;2022年,百度智能云全年总营收177亿,同比增长23%。在细分领域,百度智能云的实力也不容小觑。据IDC(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报告显示,百度智能云连续三年蝉联AI工业质检市场份额第一,在金融云解决方案市场份额跃升到第二位。考虑到行业头部厂商战略收缩和低增速的态势,百度智能云是为数不多的、延续高增长的互联网云服务商之一。

生成式AI,无疑为智能云业务加速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抓手。百度要做的就是要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入行业、聚焦场景,放在产业里面发挥作用,让更多企业都能放大自己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他们自己的客户。

数字化不仅仅是“冲上云霄”,挖掘数据产业的商业价值和创新能力才是关键

阿里云逆天改命

今年3月以来,国内百度、商汤科技、360、阿里云等都已发布大模型,腾讯、科大讯飞的大模型也在路上,唯一还未明确时间表的是字节跳动。不过有接近英伟达的知情人透露,今年抢GPU抢货最猛的国内公司便是字节。

「你现在做的是一个非常通用的大模型,但你没有仔细想过,最后落地在什么场景下?商业模式怎么做?与其说现在就匆匆忙忙跳进去做通用大模型,还不如多想想做出了通用大模型以后又怎么样?」出门问问创始人兼CEO李志飞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大模型场景和商业模式的问题。

在阿里云峰会上,张勇宣布阿里所有产品未来都将接入大模型进行全面升级。其中,钉钉、天猫精灵已率先接入测试,将在评估认证后正式发布新功能。

由于阿里旗下产品涵盖电商、协同办公、本地生活、旅行等多业务领域,「通义千问」一旦打磨成熟,可以首先落地到自家商业场景之中。就像当年阿里云的第一个客户是张勇——外部客户尚需观望时,天猫只能先上云。

不过「通义千问」何时落地还要打个问号。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影响因素,技术创新,尤其是模型结构的创新能力。

有阿里云的生态伙伴透露,「阿里云最大焦虑就是担心跟不上前沿技术的发展。」当然,对于技术公司来说,这种危机感是必要的。技术是科技公司的命根子。

从公开信息来看,阿里云大模型今年重点打磨「通义千问」文本能力的商用,多模态能力尚未到到对外推出的程度。

搜狗创始人王小川最近说,要用时间衡量,OpenAI比我们应该领先三年时间是有的。OpenAI在GPT3以后不再开源,有大模型研究者此前告诉《降噪NoNoise》,外界其实并不知道OpenAI为什么效果那么好。这对国内所有云厂商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就看哪家能更早突破。

第三个因素是客户成本。前述IT客户称,他关心大模型与底层云资源的依赖关系,「比如我们自己买API做模型训练的话,需不需要去依赖基础层资源?依赖度越小,越灵活,对我们来说越便宜。」由此可见,虽然许多客户对大模型饱含热情,但大家同时对使用成本保持敏感。

对于云厂商来说,大模型的工程化离不开烧钱,毕竟GPU挺贵的。如何在追求盈利与产品突破之间找到平衡,对每个参赛者都是挑战。目前国内云厂商中,迈过规模化门槛、宣布盈利的仅有阿里云一家。

对于阿里云来说,这个现实既是优势,也是压力。

今年年初,张勇在致阿里全员信中将新年关键词定为「进」。「进」可以是进取,也可以是进攻,收复失掉的市场份额以及业务增速。

大模型热潮之下,就看张勇和阿里云的决心了。

数字化不仅仅是“冲上云霄”,挖掘数据产业的商业价值和创新能力才是关键

智能计算和AI-First SaaS将引领计算世界下一波浪潮‍‍‍‍‍‍‍

人类数字文明的发展依赖于计算范式的创新和发展。从50年的mainframe、80年代的PC、2000年的互联网、2010年的移动互联网,到还在持续发展的云计算,这些计算范式的演进推动个人和企业的数字文明发展,而且每次变革都会带动全球经济效率和规模的提升。

从mainframe到云计算是信息计算时代,把信息在数字世界中进行结构化,在数据世界中进行计算、模拟、甚至预测。信息计算的特征除了数字化、结构化外,还有确定性(deterministic)的特征,也就是同样的数据输入情况下,输出的结果总是一致的,在一个已知的环境下相当确定性符合人类的预期。

何为智能计算?

智能计算是一种基于自然语言能力,以具有学习、理解、分析、问答、交流、记忆、生成、推理等类人类认知智能能力的认知模型为核心的计算范式,智能计算有如下特征:(1)具有探索性 (2)非确定性(non-deterministic,or probabilistic) (3)更高效理解人类意图(4)认知能力至少超出人类的平均水平。

智能计算时代的到来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创新、发展、沉淀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最近5年出现的大语言预训练模型、对话模型、生成模型等自然语言的处理技术的创新,触发了智能计算时代的到来。智能计算的核心是认知智能的能力。

何为AI-First 应用?

以认知智能为核心能力开发的应用为AI-First应用,AI-First应用使得应用本身有类人类认知智能的能力,能通过智能助手应用,增强普通人的认知智能能力到更高的水平,让机器、系统、人之间的交互从信息智能提升到认知智能的更高维度。人类数字文明第一次进入到认知智能,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几乎所有的应用都应该增加copilot或in-place的智能助手,通过人和智能助手的交互,在软件中更高效、更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

应用开发者可以更向前迈一大步,用大模型作为应用的底座,使其成为AI-native的应用,其核心能力提升至认知智能的程度。

人类数字文明构建的核心工具是软件开发工具,核心承载平台是软件。软件工业也需要应对变化做变革和升级。每次计算平台发生重大变革和发展,其依赖的软件开发模式、框架、工具链、计算平台的基础设施都会被重构。我们相信,为了更好适应智能计算时代,软件开发的范式也会被重构,可能这次重构的幅度比预期的更大。具体会是什么形态能沉淀下来,还需要让子弹再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