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也退休?跨越“死亡之谷”,国产机器人现如今怎么样了?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高度智能化的自动化设备,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工业机器人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发展也备受瞩目。
最早一批机器人开始退休
工作了50000多个小时,整整11年,这台国产工业机器人正式退休了。这台机器人来自配天机器人。据悉,这款机器人也是配天对外销售的第一批订单。当时的广东奥马董事长蔡拾贰表示,“奥马代表中国制造,尽可能给国产企业尝试的机会。”到了今天,国产机器人确实在世界机器人市场中杀出了一片天。一台机器人工作时间一般是十年,不得不说,经历了时间的磨炼,咱们自己的国产机器人如今也跨越了一座里程碑,走在技术品质这条道路的最前线了。
作为中国最早向原始创新和技术国产化“拓荒”的工业机器人公司之一,配天机器人凭借在工业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的多年的技术深耕和过硬的产品质量成为市场标杆,为中国的发展变革注入了一份坚实的民族力量。成立至今,第一个十年,配天机器人专注于打磨工业机器人的各类核心部件、高级功能包等,实现了软硬件的完全自主。第二个十年,配天机器人将持续开发中国70%的细分行业的专用机器人,如码垛、打磨、焊接、折弯机器人、高防护等级机器人等。目前,配天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包括控制系统、伺服驱动、伺服电机等全部自主研发,且拥有强大的核心软件技术和算法。
目前,配天机器人拥有六轴工业机器人产品3公斤至165公斤负载范围,广泛应用于3C制造业、汽车行业、玻璃制造业、食品加工业、工程加工行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多个领域的搬运码垛、激光加工、机床上下料、焊接、切割、打磨抛光、涂胶密封、装配、贴标等应用。
中国机器人发展史
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中国工业机器的研究同国外工业机器人市场化的时间,基本处于同一时代。从1972年中国就已经开始研发工业机器人,同时启动工业机器人研究的有:中国自动化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个高校和研究所。在1970年代末期,中国引进了第一批工业机器人。1985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蔡鹤皋院士团队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华宇—Ⅰ”(HY-Ⅰ型),解决了机器人轨迹控制精度和轨迹预测控制等关键技术。1995年上海交通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性能精密智能装配机器人“精密一号”,这一款可以真正应用于工业现场环境的工业机器人。
快速发展阶段(2000年至2010年):随着中国政 府实施多项扶持政策,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开始快速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政策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它为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和发展资金。此外,还有《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也提出了支持工业机器人产业的政策措施。在这个时期,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特别是在汽车、电子和机械制造等领域,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不断扩大。在2010年左右,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最大的国家之一。
高速发展阶段(2010年至今):2010年以后,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此时,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制造业企业也开始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进而开始关注自动化生产和机器人应用。
国产机器人走向上坡路
进口品牌机器人的产品质量从二手机器人的销量可见一斑。很多服役超过10年的二手本体经过检修,依然可以再战几年。而国产机器人必须做到以下原则,才能让国产机器人进入可用状态:坚持正向设计,对整机的机械和力学特性做充分仿真及实际验证,确保机器人的性能和可靠性;完善机器人整机及核心零部件的性能评估模型,失效分析,全寿命周期模型,建立一手数据资料;完善的机器人行业及企业标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并严格遵守;完善的机器人使用及维护培训和服务系统。
国外机器人厂家在90年代走过了这个历程,国产厂家无法跨越,只能重新走一遍。目前,越来越多的国产机器人品牌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在产品质量上下狠功夫。这款退休机器人是中国最早向原始创新和技术国产化“拓荒”的工业机器人公司之一,凭借在工业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的多年的技术深耕和过硬的产品质量成为市场标杆,为中国的发展变革注入了一份坚实的民族力量。
早在10年前,国产机器人产品就开始正式走向市场。那时新松、广数、埃夫特、配天机器人等企业产品都开始推向市场。从基础科研到市场产品的转化,通常被视为研发流程需要跨越的“死亡之谷”。中国工业机器人落后国外20年的差距,成为无数企业的追赶动力——大量年轻企业前赴后继地加入国产化突围战队,挑战海外老牌企业。在模仿和组装的过程中,国产工业机器人技术水平不断向国外一流水平靠拢。随着技术突破,国内企业一次次地在关键零部件打破海外垄断。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开始从低端市场杀向中高端市场,我国已经出现埃斯顿、汇川技术、绿的谐波等一批领军企业。
目前工业机器人正处在增量赛道上。疫 情前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以向上的技术创新为主,诞生了一系列国货新品牌,其关键词往往包括了“创新”、“升级”、“品质”等。智能化决定用户趋向智能和高端的消费,因此“智能制造”、“产品品质”成为后疫 情时代机器人品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向,比如在协作机器人领域,安全、智能、柔性生产的协作机器人就被预测会有进一步成长空间。
北京发布政策重点支持“1+4”机器人领域
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编制印发《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方案》),计划到2025年,北京市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先进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示范场景、1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5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全市机器人核心产业收入达到300亿元以上,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机器人产业集群。
《方案》将构建人形机器人与医疗健康、特种、协作、仓储物流机器人的“1+4”产品体系。其中,计划将组建北京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采取“公司+联盟”模式,由龙头企业牵头,通过整合创新资源,建设人形机器人研制基础条件,解决产业共性急需,加速人形机器人产品研制和推广。同时,成立人形机器人产业开放联盟,到2025年,建成人形机器人通用行为控制大模型服务开发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超算环境及软件生态,完成百台套级人形机器人原型机的小批量制造,整机产品在3-4个典型场景开展示范应用。
国产机器人不断续写新篇章
一路走来,众多国产机器人企业伴随着中国机器人的产业发展与进步,在一些领航者的协助下,同时也见证了在中国机器人行业的守望者们勇立潮头,奋楫争先。
这十年,是国产机器人企业呕心沥血的十年。经过十年不懈追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工业机器人完整产业链的国家,从核心零部件到机器人本体,再到系统集成,都有不少杰出的企业代表。可以说,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已从当年仰慕海外品牌蜕变到现在自强自信的“不惑”阶段,面向智能工业机器人的新时代,中国队已经率先拿到了入场券。
从零起步到以日德为师,再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进口替代,技术底蕴深厚、产业链布局完善的头部企业,将能够继续抢占外资品牌的份额,持续壮大。未来,工业机器人的世界格局有望被重塑,中国工业机器人的精彩篇章也正在续写。
同类文章排行
- 5SHX1960L0006 3BHB016120R0002
- 怎么联系业务?
- ABB厦门工业中心“碳中和”园区示范基地落成
- 3500/22M 288055-01 表面检测系统分类性能的
- 协作机器人市场能否在后疫情时代迎来二次增长?
- 3500/33-01-00 全集成线扫描接触式图像传感器
- 5SHX1960L0006 3BHB016120R0002
- 辉瑞6年的工业数字化转型历程与成果
- 3500/34 125696-01 相机用于开发眼睛研究的瞳
- 5SHY4045L0003 3BHB021400 克服制造
最新资讯文章
- CI535V26 3BSE022161R1 凯本隆SC30双
- SB510 3BSE000861R1 智能驾驶领域再迎新动作
- RB520 3BSE003528R1 CMA三十而立:埃夫特
- SC520 3BSE003816R1 皮尔磁即将亮相汉诺威工
- SC520M 3BSE016237R1 智辟新天地!ABB机
- CS513 3BSE000435R1 ABB赋能广东阳江能源
- MB510 3BSE002540R1 ABB推出水和废水能源
- SC510 3BSE003832R1 将人工智能嵌入全线业务
- SR511 3BSE000863R1强生公司将以7亿美元出售
- RF533 3BSE014227R1 龙沙从罗氏收购加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