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巨大的细分市场:垂直CT横空出世
CT是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医学影像设备之一,其成像密度分辨力高、检查方便、能够克服传统 X 线影像重叠的问题,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是医学影像设备市场的第一大细分市场。
从全球市场的维度,2022年全球CT设备市场规模已超过97亿美元,占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的 13.5%。随着技术的进步,全球CT 市场预期在心脏扫描、肺部筛查和儿科疾病检查等功能运用方面持续突破,预计到 2029年市场规模将超过 135亿美元。
巨大临床需求
我们知道,传统CT是患者平躺在检查床,机架不动,通过移床运动完成检查,故可以称之为水平螺旋CT;而垂直CT则不同,是让患者站立在检查位置,检查床不动,通过机架上下运动完成检查,故可以称之为垂直螺旋CT,我们更愿意称之为站立位CT。
我们也知道,通用CT、MR、PET等设备,均默认采用患者水平仰卧或俯卧的检查方式。然而,人天然是“直立动物”,当人体处于站立位和卧位时,由于重力影响身体形态会发生改变,某些疾病只有在站立或者坐立的体位,才能表现出比较典型的症状,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骨肌系统疾病。
比如,很多骨科患者,平时躺着、坐着时不疼,但站立、走路时却很痛,站立位最能真实反映病人日常骨骼疼痛的原因和骨骼畸形程度。以脊柱外科领域常见的椎管狭窄症为例,根据文献我国50岁以上人群椎管狭窄发病率为1.7-8%,这意味着国内约有800万患者。随着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比例患者会越来越多。
为应对上述情况,负重位检查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以往,临床上多使用多角度平片来检查,但精确度差强人意。近年来,出现了能提供站立位3D成像的CBCT-DR和主打低剂量与投影误差的EOS,尽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诊断问题,但真正需要制定手术方案时,患者仍需接受CT检查,毕竟螺旋CT的密度分辨率更高、三维重建更精准。
以影响我国青少成长的重要第三大疾病—脊柱侧弯为例,立位DR是脊柱侧弯影像诊断的“金标准”,但其径线和角度测量存在缺陷;在术前,医生还是希望得到病变部位的精准断层成像,因为诊断级CT成像不但不用担心形变导致径线、角度测量误差等问题,还可以对周围的椎间盘等组织进行一次性观察任意切面成像。站立位CT的出现,将成为新的脊柱侧弯诊断“金标准”。
还比如,对于患有右心衰等部分严重心胸疾病的患者,很难配合一定时间的仰卧位检查,而如能站立或坐立检查CT,则是对其的一种福音,等等等等。
垂直CT横空出世
近十年来,随着产业链成熟,世界CT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双排CT消失了,16排档CT成了入门级,64排档CT成了常规,高端、超高端CT成了三甲医院的宠儿,通用CT发展逐渐走向成熟,并渐呈高度同质化。作为最重要的影像诊断工具之一,下一步CT将迈向“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
然而,长期以来,主流CT厂商都将精力聚焦在通用CT研发上,而为特定临床场景定制CT,需要重新组织供应链,定制部件等,而头部企业对“小众”市场需求判断趋于保守。一方面,他们在通用CT上已占有足够大的市场份额,创新动力不足;另一方面,追求利润和市场前景的他们,对专用设备一直持慎重态度,不想“冒险”。然而,在CT渐呈高度同质化的今天,专用CT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有市场,也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精神。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深耕CT影像领域的民族品牌代表,赛诺威盛为满足临床及市场需求,推出了业界首款垂直螺旋CT,瞄准解决站立位CT成像,并填补行业空白。
从设计思想上,垂直CT并不难理解,但从工程实现上却困难重重:
1)机架重新设计
我们都知道,CT的主要重量都集中在近2吨的机架上。要使如此的庞然大物精准地在垂直方向上运动,绝非是将现有机架翻转90°这么简单,必须重新设计整个CT架构,比如需要解决因垂直运动而必须考虑的轻量化问题,而在此之前并没有前例可借鉴。
2)供应链整合
之所以整机厂商都在研制通用型CT,原因之一就是通用CT的供应链比较成熟。但对于垂直CT,需要定制大量专用零部件,这是非常困难和烧钱的。从这个角度,垂直CT的研发成本一定比较高。
因此,垂直CT的诞生,体现了赛诺威盛在CT领域的创新精神、技术实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更展现了其为患者考虑的企业情怀。
那么,垂直CT真的小众吗?
显然不是。从初期最可能被认可的骨科角度,其涉及的关节外科、创伤骨科、脊柱外科、足踝外科,拥有医疗上仅次于眼科和牙科的第三大患者群,正所谓“金眼银牙铜骨头”。
以最迫切需求垂直CT的脊柱外科为例,据统计我国中小学生脊柱侧弯人数已经超过500万,并以每年3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目前,我国将脊柱狭窄和脊柱侧弯定为4级手术,有能力开展的仅为三级乙等、三级甲等,但即便如此,也有2138家医院有垂直CT需求,还不包括更广阔的国外市场。
因此,尽管比不上通用CT,但垂直CT的市场同样不可谓不大。此外,从水平CT到垂直CT,类似人类从“爬行动物”进化为“直立动物”,除骨科外,或许还有更多的临床困境等待垂直CT探索,比如从头、胸到四肢,从平扫到增强,像通用CT那样物尽其用。
市场及战略意义
2010年以后,我国CT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典型代表便是国产品牌有了长足的进步,逐渐进入三甲医院并被接受、认可、推荐。得益于国产CT的百花齐放和高性价比,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基本实现了CT普及,国内CT行业将迎来下一个阶段:从增量市场逐渐进入存量市场。
垂直CT的诞生,不仅将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继续渗透各级医疗机构尤其是三级医院;还意味着国产CT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站住了脚跟,还有余力在细分领域持续发力,是企业的生命力表现;更重要的是,也体现着民族品牌愿意从患者角度出发,向特定需求发起挑战,给出本土化解决方案的决心。
作为一家专注诊疗一体化的企业,赛诺威盛布局细分领域的决心非常明显。比如,除通用CT外,其推出的机器人导航CT已成为国内唯一针对肿瘤筛查、穿刺定性、消融决策的全方位超高端解决方案。如今又推出垂直CT,不仅更加聚焦专科化,也使其在不同细分专科领域持续保持领先优势。
从品牌定位角度,人们总是习惯记住“第一个”,提到垂直CT会联想赛诺威盛,对其品牌知名度提升有积极意义。此外,赛诺威盛研发垂直CT所累积的经验和供应链,有助于其建立技术壁垒:即模仿者降低不了成本,跟随者下不了决心。对于日后产品迭代升级,巩固竞争优势有积极作用。
如今, CT行业内卷严重,国产CT品牌要想让用户记住并愿意使用其产品,差异化良性竞争必然会成为有效手段。因此,我们希望国产CT品牌将更多精力转移到垂直细分领域,立足于本国需求勇于创新,为患者考虑也为自身发展,比如垂直CT就做了很好的榜样。。。
中国医疗CT市场未来发展前景看好
1.到2024年,中国CT市场价值将超310亿元
经统计,中国近5年配置的CT设备占保有总量的57.0%,使用10年以上的设备约占12%,大多是急需更新的单排或双排CT。由于地区经济差异及医疗设备配置不均衡问题,各省市CT配置中存在一定规模二手设备,相当一部分CT将面临更新换代。同时,与国外相比,中国每百万人口CT拥有量为18.6台,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5。预计未来5年中国CT设备保有量年均增幅将维持在13%左右,年销售量平均增幅维持在16%左右,预计到2024年中国CT设备保有量将达61906台、市场销售量达7113台,销售金额达313亿元。
2. 未来5—10年,高端CT市场被外资品牌垄断的局面有望被重塑
2017年之前,国内CT产品以64层以下居多,最高端的国产CT为128层(东软的Neu Viz128、联影的uCT 760以及安科的ANATOM128),近三年来,国产CT厂商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向256层及其以上超高端CT发起冲锋,代表性CT机包括联影的超高端640层CT uCT 960、明峰的QuantumEye量子眼超高端512层CT、ScintCare CT128以及东软的256层宽体能谱CT NeuViz Glory耀世等,开启了国产超高端CT突围元年。预测未来5-10年,中国高端CT设备市场长久被进口产品垄断的格局现状将被重塑。
3.未来几年光子探测器技术将成为CT技术主流
CT设备目前主要在第五代技术内更新,宽探测器的发展趋势已到达极限,光子计数探测技术的突破及其在X射线成像中的应用,使得成像质量有了大幅提升。相比于当下主流的采集总体能量的“能量集成探测器”,光子技术探测器直接将X线转换为电信号,每一个光子产生的信号脉冲都被计数,由附着在电极的电路读取,将实现多能量成像,与目前的双能量、能谱、光谱成像等有着本质的区别。此外,光子技术探测器还将大幅度提高空间分辨率,获得更高清图像。
4.医学影像+AI领域将涌现一批创新型初创企业
在医学大数据挖掘及应用背景下,同时随着人工智能理论、技术及算法的日益成熟,医学影像与AI技术结合的场景应用越来越多。通过全面智能扫描辅助系统、智能影像后处理系统、全面智能辅助诊断分析系统等人工智能技术助力CT影像诊断临床决策已成为网络科技公司、互联网巨头、CT设备厂商等争相布局的热门领域。越来越多资本开始涌入人工智能医学影像。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医疗融资企业中,医学影像细分领域的融资占比排名第二,投资热度较高。未来随着影像技术的跨界融合不断深入,医学影像+AI领域将涌现一批创新型初创企业。
5.未来5年,国产CT设备市场占有率将显著提升
从市场集中度来看,国产CT设备厂商从十年前的几家发展到目前十几家,国产CT设备的市场份额逐年上升。以东软和联影为例,2017年东软和联影的CT设备市场占有率仅为7.4%和1.1%,而2019年东软和联影的CT设备市场占有率为14%和17.4%,市场占有率增长速度迅速。随着国产医疗CT企业技术进步及配套产业链不断成熟,未来5年,国产CT设备市场占有率将加速提升。
同类文章排行
- 5SHX1960L0006 3BHB016120R0002
- 怎么联系业务?
- ABB厦门工业中心“碳中和”园区示范基地落成
- 3500/22M 288055-01 表面检测系统分类性能的
- 协作机器人市场能否在后疫情时代迎来二次增长?
- 3500/33-01-00 全集成线扫描接触式图像传感器
- 5SHX1960L0006 3BHB016120R0002
- 辉瑞6年的工业数字化转型历程与成果
- 3500/34 125696-01 相机用于开发眼睛研究的瞳
- 5SHY4045L0003 3BHB021400 克服制造
最新资讯文章
- CI535V26 3BSE022161R1 凯本隆SC30双
- SB510 3BSE000861R1 智能驾驶领域再迎新动作
- RB520 3BSE003528R1 CMA三十而立:埃夫特
- SC520 3BSE003816R1 皮尔磁即将亮相汉诺威工
- SC520M 3BSE016237R1 智辟新天地!ABB机
- CS513 3BSE000435R1 ABB赋能广东阳江能源
- MB510 3BSE002540R1 ABB推出水和废水能源
- SC510 3BSE003832R1 将人工智能嵌入全线业务
- SR511 3BSE000863R1强生公司将以7亿美元出售
- RF533 3BSE014227R1 龙沙从罗氏收购加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