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漳州风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漳州风云

11年工业自动化配件供应商

只要您有任何找不到的型号,都可以找我们

二维码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86 153 5902 9662

联系邮箱:

geabbamy@gmail.com

当前位置: 漳州风云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储能业务贡献“爆表”,宁德时代再加码,这次还要联合特斯拉?

文章作者:作者 人气:发表时间:2023-06-08 09:52:30

宁德时代储能业务再签新合作。近日,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宁德时代”) 宣布与晶澳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晶澳科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业务合作、科研创新、市场协同开发、光储直流耦合等方面不断深化,携手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早日实现。宁德时代表示,和晶澳科技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前景。

晶澳科技是光伏龙头企业,目前在海外设有13家销售公司,销售网络遍及135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欧洲和美洲建设区域运营中心。根据第三方权威咨询机构PV InfoLink的统计数据,晶澳科技2017年-2021年组件出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前三名,2022年有所回落但依然位居行业前列。

储能业务也是宁德时代另一战略业务。5月24日,宁德时代在SNEC光伏大会暨(上海)展览会发布全球首个零辅源光储融合解决方案,光与储实时联动,实现毫秒级功率控制,保障电力平滑输出,同时充放电效率提升10%。

此次牵手光伏巨头,也标志着宁德时代在储能业务方面正在深入布局。

储能业务贡献“爆表”,宁德时代再加码,这次还要联合特斯拉?

储能成为宁德时代财报新看点

从宁德时代整体年报业绩来看,新能源市场高速增长,宁德时代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多年的生态布局开始发挥威力。尽管动力电池市场竞争激烈,但2022年宁德时代的动力电池与储能电池出货量继续蝉联全球第一。公司不光加速了全球的产能布局,还在上游矿资源、材料与终端换电等关键环节布局,这些举措有力的强化了自身龙头地位。

宁德时代分产品营收中,储能电池系统板块表现最为亮眼,2022年贡献营收449.80亿元,同比增长230.16%,营收占比进一步扩大到13.69%。上述券商分析师称宁德时代储能业务基数低,未来的发展极具想象力。

但储能电池系统毛利率只有17%,较动力电池系统业务的毛利率更少。“2022年原材料涨价拉低了毛利率。2023年以来,碳酸锂价格大幅下滑,有助于行业提升盈利能力。”张孝荣称。

东吴证券表示,随着宁德时代储能新项目的交付,价格传导顺利的情况下,2023年该公司储能电池系统业务的毛利率将在20%-25%之间。从目前的收入结构来看,动力电池系统依然是宁德时代最大的收入来源。

对于动力电池行业是否存在产能过剩的忧虑。张孝荣认为,动力电池市场需求高速增长,产能也随之增加。中国新能源市场依然处于快速增长时期,动力电池需求有增无减,新产品和新技术迭代激烈,供给目前尚未过剩,“但机构做空意图明显,资本市场风险值得注意”。

宁德时代年报中营收数据同比进一步上涨的,还有海外地区的收入。公司境外产品业务同比上涨175.99%,占比也进一步扩大到23.41%。对此,上述券商分析师认为,这与宁德时代加快海外市场布局有关,“根本原因还是国内动力电池产业竞争比较激烈”。

储能业务贡献“爆表”,宁德时代再加码,这次还要联合特斯拉?

马斯克访华,储能项目也在行程之中

5月30日下午抵华,6月1日上午离京,马斯克的中国之旅可谓行程匆忙。在大约44小时的旅程中,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以及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分别会见马斯克,马斯克此行待遇之高可见一斑。

而在这安排得满满当当的高规格会谈中,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成为马斯克在此次中国行中见面的第一位企业家。彼时马斯克访华,为特斯拉和宁德时代分别雄踞电动汽车与动力电池市场的“王者”宝座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此次访华,据业内人士分析,将推动二者在储能领域进一步深化合作。

马斯克对中国储能市场觊觎已久,最新的动作发生在2023年4月9日。那一天,特斯拉发布公告称将在上海新建一家超级工厂,该工厂将专门生产该公司的储能电池产品Megapack,初期规划年产能1万台,规模接近40GWh。该工厂预计于今年第三季度动工,并于2024年第二季度投产。

40GWh是什么概念?

和特斯拉自身的能力对比,2022年,特斯拉Megapack的全年出货量达到6.5GWh,较2021年同比增长64%。因此,特斯拉在上海规划的新增年产能,将是其2022年全球总出货量的6.15倍。

和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中国的市场空间做对比,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截止2022年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59.8GW,年增长率38%,其中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首次突破10GW,达到13.1GW,年增长率达128%。

所谓新型储能,包括锂离子电池、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设备,其中锂离子电池市占率最高,在2022年占比达94.5%。而特斯拉的Megapack,瞄准的正是新型储能市场。

结合以上数据,特斯拉上海超级储能工厂40GWh的年规划产能,在去年中国新型储能装机量猛增的前提之下,依旧足以填满中国市场。

甫一入场,便是鲸吞之势。许多储能投资人均向「甲子光年」表示,特斯拉投入如此巨额资金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会在短时间内催化整个产业链,将有助于中国储能市场进一步跑通商业模式。目前,中国储能市场大而不全,盈利模式、产业链生态都尚不成熟,特斯拉的到来无疑能对此起到改善作用。

但特斯拉想进入中国储能市场,依旧面临着多方面的障碍,这也是马斯克与曾毓群的合作空间所在。

首先就是政策问题。储能市场按照应用场景不同,可以分为工商侧储能、电网侧储能、电源侧储能以及户用储能四种,特斯拉此次布局的Megapack产品主要面向源网侧以及大规模的汽车充换电站。而在中国,大型储能电站配网、配源与我国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息息相关,特斯拉想进入这一市场,身份问题会成为重要的阻碍因素。

外来的和尚难念经,本土企业则是很好的引路人,在源网侧,宁德时代就具备深厚的销售资源积累。

在与发电集团的合作上,宁德时代同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国广核集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等均围绕新能源领域签署过战略协议。

在电网侧,宁德时代已通过国网时代参与包括福建霞浦、山西大同、湖北荆门在内的多个百兆瓦时级别储能电站项目,在参与辅助服务、电力交易等储能盈利模式实践上具备丰富的经验积累。中国储能市场盈利模式建立在体制机制之上,对制度的理解至关重要,而这也是特斯拉进入中国必须跨越的门槛。

在与光伏企业的合作上,中国光伏巨头协鑫集团已与宁德时代已签署长期战略合作协议,二者在“光伏+储能”的融合上有诸多探索,这也与Megapack光储一体的发展策略极为吻合。

借助宁德时代在光储、电源、电网侧强大的积累,特斯拉想进入中国市场,要比单打独斗强太多。

储能业务贡献“爆表”,宁德时代再加码,这次还要联合特斯拉?

储能行业也迎来中场战事

2022年,在新能源版图中,储能行业异军突起。仅仅1年的时间,数万家企业竞相入局,储能已然成为了时下继光伏、电动车之后备受资本追捧的新赛道。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1年里,储能行业融资超过100起,亿元级别的融资案例屡屡出现,甚至不乏万众瞩目的独角兽企业。

上市公司更是一窝蜂地开始扎入储能赛道。能源、非能源企业纷纷开始布局储能业务。投资者平台上询问董秘“公司是否在储能领域有所布局”,已经成为一时的风尚。

拥挤不堪的储能赛道在2022、2023年爆发,不是偶然。

2020年是中国的碳中和元年。在公布了“双碳”目标之后,中国本就领先于全世界的新能源发展速度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然而在新能源发电装机急速膨胀的同时,电力系统也开始难以承受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波动性、随机性带来的潜在风险。电力系统急缺低碳环保的调节性电源。

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性条件下,储能的大规模发展成为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这也成为储能产业爆发的直接诱因。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以下简称CNESA)发布的《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2022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7.3GW/15.9GWh,同比增长200%,已经反超美国成为世界储能产业的中坚力量。

目前我国规划、在建的新型储能项目已近100GW,大大超出了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的2025年30GW新型储能装机规模预期。与此同时,2022年我国成立了38294家储能相关企业,是2020年新成立储能企业数量的10倍,2021年的近6倍。

尽管在双碳大潮下,储能的经济技术特性为其赢得了先发优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储能行业迅速升温的背后离不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的助推。截至目前,已有二十余个省份发布了新能源配置储能的相关政策。

根据CNESA DataLink全球储能数据库的追踪,2022年,国家及地方出台新型储能相关政策600余项,相较于2021年,政策发布数量实现成倍增长。

在储能产业空前火爆、繁荣的另一面,是群雄逐鹿格局的逐渐成型、竞争的白热化,甚至是生与死的较量。

储能业务贡献“爆表”,宁德时代再加码,这次还要联合特斯拉?

海辰储能创始人、总经理王鹏程表示:“当前的储能市场很热闹,但也面临着技术快速迭代、淘汰加速的风险。未来三年是储能企业排位赛的关键节点。只有在这个时期抓住机会占据行业头部位置,才能取得未来发展的绝对优势。”

作为近期的储能明星独角兽,海辰储能的公开喊话无疑是对行业潜在风险的“红色警报”。在中国新能源发展并不算长的历史中,繁荣、扩张、无序、淘汰、整合、重组、再次繁荣、扩张……的周期性规律总是在不断地上演着。

考虑到当前储能市场的火爆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政策的支持。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储能行业淘汰的“三年之约”并非空穴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