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管理将会是“刚需”,但目前问题多多!企业应该如何进行碳管理?
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3060”双碳目标是重大的战略决策,是实现全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是我国对国际社会作出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庄重承诺。
随着国家双碳工作的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已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将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同时,近些年随着国际贸易中的碳关税等碳壁垒政策和机制迅速发展,更需要采用系统的思维方式全面分析面临的碳风险和机遇,提前做好应对之策。
从行业和竞争的角度来看,由于“双碳”将带来能源体系的结构转变,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重塑将给企业带来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
一是高耗能产业会受到社会减排要求的压力,在中短期内面临着优化产业布局的现实压力;
二是低碳相关技术行业会更受投资青睐,反之,投资高碳带来的风险将会越来越高;
三是碳管理能力和相应的公关水平成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01
碳管理的来龙去脉
碳排放管理行业是指为各类企业或机构提供碳排放核算、核查、报告、交易、减排、清除等服务的行业。该行业涉及多个领域和方面,包括碳排放数据管理、碳资产管理、碳交易管理、CCER项目开发等。该行业的主要客户是参与全国或地方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以及有自愿减排需求或意愿的企业或机构。
202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下简称人社部)发布了一个新的职业——碳排放管理员,对于这个职业,人社部的官方定义是,从事企事业单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工作的人员。碳排放管理员的主要工作包括监测企事业单位碳排放现状,统计核算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数据,核查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情况,购买、出售、抵押企事业单位碳排放权和提供企事业单位碳排放咨询服务等。
虽然碳排放管理员正式被人社部列为一种职业是在2021年,但国内开展相关业务最早要追溯到2005年。2005年《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标志着碳排放量正式成为可交易的资产。《京都议定书》的核心内容可以总结为发达国家有强制碳减排义务,如果不履行这个义务,那么将面临高额罚款。为了实现减排目标,这些国家可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各种技术和市场手段使自己国内的碳排放量降到目标值;另一种是通过技术或者资金手段帮助其他国家实现减排,产生的减排量可以算作本国的减排量。
采用第二种方法可降低这些义务减排国家的减排成本。因为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和能源效率相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要高不少,这就导致它们在这个高起点上想要再实施减排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而发展中国家因为技术比较落后,还有很大的减排空间,减排成本相对要低很多。因为温室气体的减排在全球任何一个角落实现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效果基本都是一样的,所以《京都议定书》里提出了这样一个跨国的减排机制,这个机制叫作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
因CDM诞生于《京都议定书》,而《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发达国家减排义务并非永久有效,最早签订的有效期是到2012年年底截止。如果不能续期,那么CDM将在2012年走向终结。在确定减排义务是否延期的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主要西方国家都持否定态度,最终的结果是2012年后只允许最不发达国家的CDM项目用于义务减排国履约。中国不是最不发达国家,所以基本确定2012年后中国的CDM开发失去意义。中国的碳管理行业在CDM开发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之后,才开始慢慢停下脚步,回过头来审视碳管理这个行业的意义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2010年起,就有部分CDM开发企业开始转型做企业的碳核算和减碳咨询业务。2011年,我国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宣布我国将建立属于自己的碳排放交易市场。2012年,我国发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宣布我国将建立属于自己的清洁发展机制,也就是CCER(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机制。
但由于“交易量小、个别项目不够规范等原因”,CCER在2017年被关停,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公告称,暂缓受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方法学、项目、减排量、审定与核证机构、交易机构备案申请,已备案的存量CCER仍可参与交易,同时组织修订《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2022年12月4日,国际金融论坛(IFF)2022年全球年会上,中国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在中美绿色金融工作组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去年中国启动了全国碳交易市场,这是一个重大的进展,下一步中国还要不断完善全国碳交易市场,同时争取尽早重启中国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中国CCER重启信号渐明。
02
国内企业碳管理的问题
实际上,当前我国许多企业在碳管理方面认识尚有不足,尤其是缺少有效的碳管理工具,以及先进的管理思路、成形的管理体系和可借鉴的经验。
因此,许多企业碳管理尚没有启动,或仍停留在初期阶段。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缺少专门的碳管理部门,由此产生碳管理事务归口不清、流程不畅等问题。
第二,专业人员缺失,填报结果可信度存疑。欠缺专业性,数据质量就无法保障。
第三,企业碳管理标准不健全和计量不准,导致检测结果收集困难,影响碳核算。
第四,企业碳核算的边界不明确,未建立完善的碳管理体系,也就谈不上碳认证。
其实,很多企业一直在质量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新发展阶段,企业高质量发展不能不考虑,也避不开碳管理。
事实上,企业正在积极探索,携手构建属于企业自己的碳管理体系,通过“一步碳达峰”式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从能源应用的实际角度出发,使碳管理为企业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03
企业应该如何进行碳管理?
“双碳”是未来企业追求的目标和要求,需要转变一些企业认为只是零零碎碎地针对几个产品的碳足迹追踪的肤浅认识,要把碳足迹追踪渗透到企业产品生产和采供的全过程,管控各环节的碳排放量和碳吸收量,真正把“双碳”落到实处。
碳管理SMART框架可作为企业碳管理工作开展的核心。S是Strategy战略规划,M是Management管理机制,A是Action行动方案,R是Regulation即相关的规则制度,T是Tools支撑工具。
企业需要从战略层面的顶层设计一步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针对碳排放数据、碳资产、碳减排等制定相对应的管理制度,通过有效的工具和平台开展碳管理工作,提升管理效能,并基于SMART的工作成果进行品牌建设。
同时,企业可以通过碳信息披露机制,引导公众从低碳消费的视角共同参与企业的碳管理,关注从消费端促进碳减排,提升企业声誉和竞争力。
04
写在最后
当然,目前企业碳管理人才的缺乏,企业碳管理能力不足这些问题普遍存在。所以,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培养自己的“双碳”队伍;另一方面,可以借力外部的涉碳服务机构。
我们知道,企业质量管理非常重视质量信息的地位和作用。在企业“双碳”之路上,也要强化碳信息管理功能,用数字化赋能“双碳”管理工作。
总之,要结合当今数字时代、碳中和时代的发展趋势,迈向“双碳”目标,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企业的“中国式双碳之路”,诸位任道而重远。
同类文章排行
- 5SHX1960L0006 3BHB016120R0002
- 怎么联系业务?
- ABB厦门工业中心“碳中和”园区示范基地落成
- 3500/22M 288055-01 表面检测系统分类性能的
- 协作机器人市场能否在后疫情时代迎来二次增长?
- 3500/33-01-00 全集成线扫描接触式图像传感器
- 5SHX1960L0006 3BHB016120R0002
- 辉瑞6年的工业数字化转型历程与成果
- 3500/34 125696-01 相机用于开发眼睛研究的瞳
- 5SHY4045L0003 3BHB021400 克服制造
最新资讯文章
- CI535V26 3BSE022161R1 凯本隆SC30双
- SB510 3BSE000861R1 智能驾驶领域再迎新动作
- RB520 3BSE003528R1 CMA三十而立:埃夫特
- SC520 3BSE003816R1 皮尔磁即将亮相汉诺威工
- SC520M 3BSE016237R1 智辟新天地!ABB机
- CS513 3BSE000435R1 ABB赋能广东阳江能源
- MB510 3BSE002540R1 ABB推出水和废水能源
- SC510 3BSE003832R1 将人工智能嵌入全线业务
- SR511 3BSE000863R1强生公司将以7亿美元出售
- RF533 3BSE014227R1 龙沙从罗氏收购加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