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漳州风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漳州风云

11年工业自动化配件供应商

只要您有任何找不到的型号,都可以找我们

二维码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86 153 5902 9662

联系邮箱:

geabbamy@gmail.com

当前位置: 漳州风云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ABB PDD500A101未来工地“无砖可搬”!建筑机器人“上岗”后,效率可提升10倍

文章作者:作者 人气:发表时间:2023-08-07 09:16:00

考不起大学,就去工地搬砖!曾几何时,这一度成为家庭教育的口头禅。随着建筑科技日新月异,“智慧工地”时代已然到来,未来可能已“无砖可搬”。

8月2日,重庆市2023年高装配工业建筑新型建造观摩会,在渝北空港园区举行,现场一座10层楼的工业厂房,装配率高达77%,这意味着它绝大部分的柱子、楼梯、楼板、梁等部件由工厂生产后运至现场组装而成,让造房子像“生产汽车”或“搭积木”一样标准化、智能化。

5万平以上工程全面使用建筑机器人辅助施工

ABB-3BHE037649R0101-PDD500A101-(2).jpg

此前,住建部、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相关核心技术,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应用,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提升工程质量安全、效益和品质,有效拉动内需,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推进建筑机器人应用:以钢筋制作安装、模具安拆、混凝土浇筑、钢构件下料焊接、隔墙板和集成厨卫加工等工厂生产关键工艺环节为重点,推进工艺流程数字化和建筑机器人应用。推动在材料配送、钢筋加工、喷涂、铺贴地砖、安装隔墙板、高空焊接等现场施工环节,加强建筑机器人和智能控制造楼机等一体化施工设备的应用。

2023年1月,江苏省住建厅印发《关于推进江苏省智能建造发展的实施方案(试行)》。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应用建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

1. 普及测量机器人和智能测量工具。应用土方测量无人机,一键采集地形信息,通过自主知识产权软件进行土石方量快速计算;应用三维测绘机器人,由机器人自动规划路径到达待测区域,通过点云扫描仪快速精确自动扫描测量墙面、柱面的平整度和垂直度;应用智能实测实量工具,自动统计形成智能报表并上传至云端,实现实测实量,提高实测效率和准确度,并实现数据智能分析。

2. 推广应用部品部件生产机器人。以钢筋制作安装、模具安拆、混凝土浇筑、钢构件下料焊接等工厂生产关键工艺环节为重点,推进工艺流程数字化和建筑机器人应用;应用智能钢筋绑扎机器人,实现钢筋自动夹取与结构搭建、钢筋视觉识别追踪与定位、钢筋节点自动化绑扎等功能;应用模具安拆机器人,根据自动解析的构件信息,实现边模识别、输送、喷油、分类入库以及划线和布模等全过程自动化生产。

3. 研发施工机器人和智能工程机械设备。在材料配送、钢筋加工、喷涂、布料、铺贴、隔墙板安装、高空焊接等现场施工环节,加强建筑机器人研发应用,替代传统粗放式施工作业;推广应用智能塔吊、智能混凝土泵送设备、自升式智能施工平台(造楼机)、造桥机、智能运输设备等智能化工程机械设备,提高施工质量和效率。

4. 采用工程监测机器人和清扫机器人。在运维阶段,大力研发应用自主巡检机器人和结构、性能实施智能监测机器人;对于难以清扫、危险系数较大的幕墙,可使用无人机装备和建筑清扫机器人相配合的方式,高效、彻底地进行建筑玻璃幕墙的清洁。

多款建筑机器人在工地上大显身手


6月2日,在武汉经开区中国城乡总部经济产业园建设现场,搬砖机器人平均每小时能搬3.6立方米的砖块,工作效率堪比4—6名工人。位于武汉经开区后官湖畔的中国城乡总部经济产业园项目,是央企中国城乡在汉兴建的总部基地。其中,该项目规划建设一座188米高的总部大楼,大楼由中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承建。

今年4月,中交建筑中国城乡总部经济产业园项目斥资70余万元引进了3台建筑机器人来代替人工,分别用来搬运砌砖、打磨混凝土内墙面、封堵螺杆洞。经过近两个月的“实战”检验,3台建筑机器人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缩短了项目建设工期,还可有效减少灰尘、噪音等环境污染以及安全隐患。武汉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有关负责人介绍,武汉建设工程领域大规模应用建筑机器人,这个园区的工程建设是首家试点。

2日,长江日报记者在该项目建设现场看到,一台粉红色的砌砖搬运机器人,将堆砌好的24块砖一次性夹起来,按照设定的程序,将砖块平行移动到系统设定的地点轻轻放下,节省了人工上砖下砖工序。现场技术人员介绍,砌砖搬运机器人具备视觉识别、自动上砖、自动乘电梯上楼、自动下砖等功能,大大提升了繁重工序的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缩短工期。

中交建筑中国城乡总部经济产业园项目经理郭金刚介绍,过去,该项目都是建筑工人用斗车搬运砌砖。工人先要将砌砖搬运到斗车里,推车乘电梯上楼,到达相关楼层后下砖。斗车一次最多能运7块砌砖,在上砖和下砖过程中,不仅存在损耗,还带来粉尘、噪音等环境污染问题。“引进机器人后,我们安排搬砖机器人晚上工作,提前将砌砖运到指定地点。第二天上班后,工人可直接施工,大大缩短了建设工期。”

郭金刚说,在建筑工地,采用“搬砖机器人”后,一天可工作24小时,除了一次性设备投入外,满负荷工作6到8小时仅需7度电。配备2块电池,可基本实现全天施工。

过去,工人们为混凝土墙面打磨,位置高的地方工人需搭梯子,打磨后的墙面平整度全靠工人的手艺。而采用混凝土内墙面打磨机器人,可自动升降,施工最高高度达3.2米,施工墙面平整度误差在2毫米以内。一台封堵螺杆洞机器人平均每小时可封堵100个螺杆洞,相当于8—10名工人干1小时的工作量,而且封堵施工精准到位,基本不需要返工。

郭金刚表示,经初步核算,3台建筑机器人的投入与产出,与人工持平,这让项目部尝到了智能建造的“甜头”。未来,该项目还计划陆续引进墙体抹灰机器人、丝杆支架安装机器人、室内喷涂机器人、墙砖铺贴机器人、外墙喷涂机器人等多款机器人,将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用绿色低碳的数智科技理念,为项目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赋能。

两年内量产建筑机器人


今年6月,中建科技西部公司与中冶赛迪、同炎数智(重庆)公司、中机中联等6家企业被确定为重庆市2023年智能建造示范企业,全市17个项目被确定我市智能建造试点项目。

去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关于公布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的通知》,重庆等24个城市被列为全国首批智能建造试点。今年7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重庆市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将重庆打造成为全国智能建造高地的目标,确保到2025年全市现代建筑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我市将组建建筑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孵化建筑机器人研发制造龙头企业,力争在未来1~2年内实现部分建筑机器人量产,不再由人工“搬砖”。

如何从“建造”迈向“智造”,方案将建立系统全面的政策体系放在首位,并提出以试点示范为引领,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工业化建造技术融合应用。比如试点区县、示范企业每年组织实施试点项目2个以上,每年推动不少于10个高速公路工程、机场与港口工程等项目,采用智能建造技术。在推广工业化生产方面,我市鼓励轨道交通、道路、桥梁等项目,优先采用预制管片、预制道床、预制梁等部品部件;推动部品部件生产工艺装备自动化、智能化发展,预计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智能化生产线占比超过50%。

重庆将布局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做大做强现代建筑产业,到今年底,我市将发展智能建造试点区县3个以上,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深度应用。到2025年年底,重庆累计实施智能建造试点项目50个以上,新增智能建造特色产业链2条以上,助力现代建筑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