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漳州风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漳州风云

11年工业自动化配件供应商

只要您有任何找不到的型号,都可以找我们

二维码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86 153 5902 9662

联系邮箱:

geabbamy@gmail.com

当前位置: 漳州风云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ABB-3BHB005243R0105玻纤巨头把未来工厂搬到了海外,它如何攻克70年的“卡脖子”技术?

文章作者:作者 人气:发表时间:2023-08-08 09:33:00

玻璃纤维被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电子电气、建筑建材、节能环保、基础设施、体育休闲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成为替代钢材、木材、石材等传统材料的新一代复合材料。


玻璃纤维,这个与水泥、钢铁一样寻常的材料,曾经扮演着科技产品的“卡脖子”角色。其应用广泛,涉及建筑建材、轨道交通、汽车制造等日常用途,甚至承担着国家大工程中的航天航空、风力发电、环境工程、海洋工程等重任。


然而,在长达70年的时间里,玻纤技术一直被美国垄断。这项诞生于80年前的技术因其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和绝缘性好等特性,很快取代了传统材料,成为新一代复合材料的代表。


早在2000年,巨石集团就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年产1.6万吨的池窑拉丝生产线,不断刷新全球最大池窑拉丝生产线的记录。2009年,终于研发成功E6玻璃配方,中国终于打破了美国长达70年的技术垄断。


如今,曾经被封锁在核心技术之外的小厂房,如今已经成为技术创新不断、全球产能最大的玻纤行业巨头。这就是中国创新的力量。



ABB-3BHB005243R0105-(2).jpg



那么,中国巨石的成功,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混”出“三力”:活力、实力与竞争力


30年来,中国巨石通过4次创业,实现了在玻纤领域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蝶变”。


每一次创业都尤为不易。1998年,中国巨石走到了分岔路口,开启了混改的关键一步,成为中国建材玻璃纤维业务的核心企业,1999年,中国巨石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我国新材料行业中进入资本市场最早的上市公司。


这为中国巨石带来了巨大机遇。杨国明表示,作为一个地方民营企业,当时想获得超2亿元投资可谓难上加难。上市后,中国巨石募集了2.1亿元资金,不仅解了燃眉之急,而且开始筹建当时国内最大的年产1.6万吨无碱玻纤池窑拉丝生产线,并于2000年底建成投产。至此,其玻纤产能与出口均跃居全国第一。


“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中国巨石党委副书记、副总裁、巨石集团总裁杨国明表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中国建材给予了中国巨石允许范围内的最大自主权。双方在思想上首先实现了混合,最终实现了企业经营过程高度市场化的、灵活的、信任的“混合”。


这些年,中国巨石坚持深化改革赋能发展新动力,“混”出了活力、实力和竞争力。让杨国明印象深刻的是2008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一起到来的,是整个玻纤行业的“至暗时刻”,为了降成本,整个行业掀起了一轮又一轮“价格战”。


同年,随着中国巨石一个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年产60万吨玻纤生产基地在桐乡建成,中国巨石坐上世界玻纤“头把交椅”。产能上去了,市场却“缩水”了。在杨国明看来,“规模在市场好的时候是优势,市场不好的时候,绝对是劣势,要消化产能,小企业可能还有挑选的余地,我们那时候根本没有选择,人家有需求,我们必须在。”


作为央企,中国建材给予了中国巨石大力支持,才让中国巨石有了渡难关的信心和底气。那一年,中国巨石还是关闭了一些生产线,杨国明说,做不下去,干脆关掉传统小窑、改革。当时,中国巨石还在投入大量资金,进行高性能玻纤E6的研发创新,这也让他们有了后来成为“隐形巨头”的基础。


在混改中,中国建材将企业经营中最关键的经理层选聘权、投资决策权更大程度授权到了中国巨石的董事会,以减少决策程序。


“一直以来,我们的决策效率都非常高。”杨国明看到,有的国有企业做出一个决定可能需要几个月,但在中国巨石,无论是管理层选聘,还是项目建设,其中包括几十亿元(不超过中国巨石净资产的10%)的项目都可以在董事会讨论决定,很少需要到中国建材层面。


多重因素助推之下,中国巨石的经营业绩实现了跨越式增长。1999年至2022年,其总资产增长了44倍,玻纤产量增长了83倍,营业收入增长了55倍,利润总额增长了171倍,合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达217倍。




把“未来工厂”搬到了海外


当前,这家“隐形巨头”除了在技术上不断革新,同时,也在智能制造上不断布局,持续推动“数字技术+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深化“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促进玻纤生产提质增效。


据悉,中国巨石智能制造基地在高性能玻璃配方、超大型池窑、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方面实现了100%的自主知识产权,并基本实现国产化;该基地还集成了超过 1000 台工业机器人,拥有超10万个智能控制点自动化率超 98.5%,同时建有超10万个智能控制点的工业大数据中心,每天采集数据超百万条。


今年4月底,在该基地四分厂,机器人各个工作区在不停“忙碌”,作为工人的最佳搭档,辅助工人完成各项精准操作而不停“忙碌”,有的在拉丝,有的在捻线,有的在织布…玻璃纤维生产过程中需要的材料“坐”上环形穿梭车通过“空中走廊”,被分配各个指定工序,共同完成了玻纤制作的多道工序。并且,一旦这些自动化率较高的机器人出现问题,将会自动停机预警并启用备用机器。


另外,该基地六分厂也是一座 “黑灯工厂”,依靠无人化设备作业。智能物流机器人在智能仓库内“自由”升降,一排排机械手臂在一伸一屈之间完成了一卷又一卷玻纤产品的装卸。


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未来工厂”的意义在于工作人员数量减少,强度减小,收入增加,但工作效率却明显提升了,且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在该智能制造基地1000多亩的土地上,一年可以产出 60 万吨粗纱、22 万吨细纱和8亿米电子布,电子布的长度可绕地球两圈。


另外,中国巨石还将“未来工厂”建设扩大到了外部,促进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如今,中国巨石的智能制造等先进玻纤生产技术已从桐乡总部推广至成都、九江、埃及苏伊士以及美国南卡罗来纳州。


杨国明介绍,中国巨石还打通了生产制造与企业经营的数据链,通过高标准建设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产品生命周期、生产经营的全领域的数字化管理。


中国巨石已建成五大生产基地的产能达到260万吨/年。最终,其生产的玻纤产品通过辐射全球的产销网络被运送到100多个国家,被制作成6万多种产品,再进入老百姓家里。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持续恢复,玻纤行业亦正在复苏。下一步,如何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杨国明表示,要在玻纤技术领域持续攻关,并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创新的基因要融入每个人的血液,创新永无止境,老办法要做到极致,并让新办法层出不穷,能不能做到一代一代传承是需要思考的问题。他说,“最终我们创新的工作主要还是靠年轻人,有创新精神与好奇心的年轻人,他们肯定是我们的未来,也是巨石的希望。”当前,姚忠华与团队已经开始研发新的材料,这次他们还是要超越自己。




尾声


玻纤的技术突破不仅让中国企业获得了话语权,也使得科技产品的发展不再受制于人。这个看似寻常的材料,正在为中国的创新之路铺平道路。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被动跟随的局面,而是站在了技术创新的前沿。


回顾巨石集团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股不屈不挠的创新精神贯穿始终。从成立之初,他们就坚持技术创新,不断投入研发,追求突破。正是这种精神,让他们在困难面前从未退缩。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他们坚持自主创新,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企业破解技术难题的道路。


中国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来自于全社会对创新的高度重视。政府不断加大对科技领域的投入,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同时,企业也在加强自主创新,培养人才,建设创新型团队。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一大支撑。


总的来说,中国在创新道路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还需要不断努力,迎接更大的挑战。唯有坚持创新,才能不断突破技术壁垒,走向世界科技舞台的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