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漳州风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漳州风云

11年工业自动化配件供应商

只要您有任何找不到的型号,都可以找我们

二维码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86 153 5902 9662

联系邮箱:

geabbamy@gmail.com

当前位置: 漳州风云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GVC707AE01利润下降59%创3年最低,屈臣氏在中国的钱为何越来越难赚了?

文章作者:作者 人气:发表时间:2023-08-08 09:33:03

在中国市场,屈臣氏赚钱越来越难。

8月3日,屈臣氏母公司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和记”)发布了2023年中期报告。

报告显示,期内,屈臣氏全球业绩有明显增长,销售额达886.19亿港元(约合人民币818.15亿元),同比上涨4%。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为70.5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4.83亿元),同比增长17%。

ABB-3BHB004027R0101-GVC700AE01-3BHB003152P201-3BHB003152P104-5SXE05-0155-(1).jpg

不过,聚焦中国市场来看,业绩仍有波动。据财报,屈臣氏中国上半年销售额为88.84亿港元(约合人民币82.02亿元),同比下降8%;EBITDA为7.51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93亿元),同比增长21%。

1、中国市场利润下降59%

根据长江和记于3月16日发布的2022年度业绩报告,截至2022年末,屈臣氏集团总营收1696亿港元,同比降2%;录得EBITDA(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143亿港元,同比降11%。

对于营收的下降,屈臣氏集团在财报中解释称,系外币不利兑换影响所致,若以当地货币政策计算,则较去年上升6%。而这项收益增加,原因在于店铺人流增加、亚洲及欧洲区业务表现较佳,但因中国区收入下降而有所抵消。若撇除屈臣氏中国区域的收入,屈臣氏集团的营收、以及以当地货币政策计算的收益,则分别同比增1%、10%。

从各区域的业绩表现来看,屈臣氏中国的营收、利润均出现了大幅下滑。根据财报,期内屈臣氏中国营收176亿港币,同比下降23%;录得EBITDA 11亿港币,同比下降59%;EBITD毛利率从12%降至6%。

此前,屈臣氏中国之于屈臣氏集团的重要性,在于较大比例的利润贡献,但目前这一状况被打破

2022年,屈臣氏中国的营收及利润占比,分别为10%、8%。而在2019年,这两项占比分别为15%、27%。营收占比未出现大幅变动,但利润占比则下降了19个百分点。

不仅利润占比在下降,屈臣氏中国的门店数量也在减少。2022年,屈臣氏中国总店数为3836家,同比减少343家。同比店铺销售额增幅为-18.3%,上年同期则为1.9%。

对于屈臣氏中国的业绩下降,屈臣氏集团在财报中表示系疫情影响所致,但拉长时间线来看,屈臣氏中国的业绩早有颓势。

受电商冲击,屈臣氏中国的业绩增速自2014年起便开始放缓;2015年及2016年,屈臣氏中国有两个重要指标,均出现了历史首次下滑。其中,同店销售额在2015年下降5%,营收在2016年同比下降4%。

2、“货”“场”混战加剧

从发展历史及门店数量来看,屈臣氏至今都是零售行业的老大哥,但却不再风光。《投资者网》走访广州多家屈臣氏发现,对比多年前门店内人头攒动、排队买单的热闹光景,如今的屈臣氏,可谓门口罗雀,导购比客人更多。

屈臣氏广州分店的一名导购告诉《投资者网》,屈臣氏的客流大幅减少,门店一直亏钱,广州很多门店都关停了,她也被通知降薪,正在考虑要不要继续留下。

事实上,在业绩增速放缓后,屈臣氏中国后来上任的行政总裁高宏达,自2017年起便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店铺升级、BA转型、品类调整,以及开创O+O零售模式、运用数据分析和AI技术洞察消费者喜好,融合线下线上购物体验等。但从目前的业绩表现来看,改革成效并未持续。屈臣氏中国目前面临的压力及挑战,来自四面八方,尤其在“货”、“场”上。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品牌相继退出屈臣氏,如丁家宜、卡尼尔、露华浓、美即、牛尔亲研NRK、花皙蔻等。

这些品牌退出的原因不一,有自身品牌竞争力不够被屈臣氏淘汰的、有发展方向与屈臣氏形象相悖主动退出的,也有退出中国市场从而撤离屈臣氏的。目前,仍在屈臣氏店内存活的,均是一些已有年头的老品牌,如一叶子,韩束,百雀羚、自然堂等。

反观一些新零售品牌,依托电商、小红书等渠道,实现了几何级增长,并成为了资本的香饽饽,斩获多轮融资。

如完美日记母公司逸仙电商(YSG.US),用短短三年时间便获得传统品牌至少10年才能企及的成果,并顺利上市;珂拉琪母公司美尚股份2019年-2021年已获得3轮融资,B轮融资金额达到4亿元;溪木源的C轮估值也已达到40亿元。相比之下,屈臣氏目前店内的品牌,对消费者还具备多大吸引力呢?

除了要应对新零售品牌的冲击外,在“场”上,屈臣氏也要面临零售新物种的左右夹击。

3、未来还有救吗?

美妆行业的市场前景,仍然值得期待。有数据显示,2015-2020年的我国化妆品和护肤品的市场规模逐年递增,到2025年我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化妆品消费市场,规模预计突破万亿。


只不过眼看着自己的大蛋糕被竞争对手分走,内忧外患之下的屈臣氏,显然不会坐以待毙。

对此,屈臣氏首先作出的一点改变就是拥抱线上渠道。2017年屈臣氏CEO变动,并且在面对电商渠道的冲击时,提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经营策略。

例如在2017年推出闪电购,随后进入美团、京东到家等线上平台,去年初还推出云店小程序,当然还包括如火如荼的直播带货领域。

结合实际所取得的成绩,屈臣氏的线上渠道表现可圈可点。哪怕是在2020年,屈臣氏的网上销售额仍然同比增长高达123%,到2022年时线上营收规模更是突破了60亿。

需要注意的是,屈臣氏线上渠道的增长速度相比之前已经有了肉眼可见的下滑,2022年增幅只有23%。

加上在屈臣氏直播带货期间,还曾因为直播间内主播辱骂消费者而登上微博热搜,这也进一步损害了屈臣氏的品牌形象。

当然,在发力线上渠道的同时,针对于发家的线下门店屈臣氏也做出了一系列的转变。

升级门店、引入欧莱雅等国际大牌、加大彩妆品类占比以及主动和具备更高人气的美妆品牌合作,甚至还提供和新式美妆集合店调设施等品牌相似的免费化妆、SPA等服务。

种种举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尽可能留住消费者。

只可惜,这个老牌巨头在过去几年已经“凭实力”给自己贴上了老土、过时、导购过分热情等标签,面对不断涌现的新对手们,想要翻身又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