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烯烃的“敦刻尔克时刻”,生产什么才是最优解?
年初以来,聚烯烃的价格一路震荡下跌,PE在5月末创下了半年来新低,PP更是跌破了7000元/吨的关口。新产能的投放,叠加下游弱需求现实,聚烯烃基本面疲软,难有刺激点改变局面。为何在低利润甚至亏损的情况下,企业仍在坚持?
中国经济回归常态,聚烯烃需求将增长。
2023年,国内聚烯烃行业仍将继续步入新一轮产能扩张期,预计市场供应将显著增加;但同时,随着疫情对国内大消费市场扰动减弱,未来国内消费边际上出现回暖概率增加,虽然数据上显示2022年末聚烯烃需求在多种因素干扰下已呈现出增长乏力态势,但是2023年在消费复苏预期的影响下,聚烯烃下游需求仍大概率出现一定回升,从而在情绪面上阶段性支撑期货重心小幅上移。
与此同时,国外宏观衰退预期加强,对于聚烯烃出口需求将进一步减弱,也可能减弱市场信心。总的来看,在总体累库的趋势下,随着国内宏观政策面不断优化,消费端刺激回暖预期加强,聚烯烃期货波段性行情可能更为明显。
1、2022年聚烯烃多头处于“敦刻尔克时刻”
2022年的国际政治博弈继续进行、欧美通胀高企,加息周期相互交织、主要经济体的增长减缓、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深度调整这样一个复杂而严峻的外在环境中,在国内疫情继续多点散发,房地产市场疲软的影响下,叠加需求的萎缩、供给冲击和期望转弱的三重压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是稳定的,预计全年GDP增速为2.7%,但是,与两会期间制定的目标增速相比,还存在着一定距离。
2022年化工品价格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油价涨涨跌跌,疫情反复,成了贯穿2022年国民经济与石化价格发展主轴。2022上半年俄乌战争的大背景,国际原油超高,聚烯烃市场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上涨,大部分石化产品创近年来的最高水平。下半年,在国际油价下跌情况下,聚烯烃价格在出现短暂的下跌之后,以金九银十的小幅回升结束。此外由于原油的过高估值,聚烯烃上下游产品利润普遍较低,加上此起彼伏的疫情和年中限电,2022年国内聚烯烃行业在上游成本高企和下游需求疲弱的矛盾中负重前行。
2022年聚烯烃期货价格总体呈现N型走势,年内最高点出现在3月份(PP主力合约价格达到9676元/吨,LL价格接近9900元/吨),年内最低点出现在10月末(PP价格跌倒7363元/吨,同时LL价格触及7411元/吨)。1-3月间,俄乌危机升级带动油价大幅上涨,能化大宗商品跟随走高,聚烯烃下游企业陆续开工逐步提升补库行为,加上一季度国内聚烯烃进口偏少,市场库存消耗明显,因此PP和LL盘面能够不断冲高并接近年内高点。3月中下旬到10月末,聚烯烃盘面下行,多头上演了“敦刻尔克时刻”,随着外盘价格回落,自8月份开始进口资源逐渐增多,同时今年海外经济衰退,出口订单回落明显。
同时,国际油价在高位回落后出现燥荡,随着高油价逐渐向常态化因索转变,其价格起伏更是影响聚烯烃产业链心态;7、8月份正值高温天气,部分地区相继出台限电政策,同时正处需求淡季,下游维持偏低负荷生产,且限电政策发酵后,使得需求面更加疲弱,PP跟LL下方空间进一步释放。此外,虽然金九银十为传统型需求旺季,需求一般会有环比好转,但2022年未有明显好转迹象,也造成聚烯烃价格反弹程度不高,反而触及年内低位。
10-12月,全国防控政策优化,业者心态好转;上游库存持续去库,增强业者信心。临时停车装置较多,检修量增加,部分企业一直预售,市场流通资源整体偏紧,下游谨慎补库,投机者低价建库,特别是多头情绪面的释放,小作文行情增加,使得PP跟LL主力合约价格走高。但临近年末疫情冲击再次打压下游需求,但PP跟LL动态基本面产生差异,导致年末盘面走势出现分化。
2、油制烯烃与利润相关,开工滞后于利润
从过去两年的油制开工及利润来看,当利润有盈余时,开工负荷保持在80-90%左右,而当企业开始亏损,开工下降至70-80%附近。
2022年6月中旬,油制利润亏损接近3000元/吨,很多公司选择停车。其中年产40万吨PE的海国龙油从2022年4月初因成本原因停车,预计在2023年6月复产,总计停车400余天,涉及48万吨的产量减产。除此之外,上海金菲、齐鲁石化、鲁清石化等纷纷开始了长达数月的控制成本的停车。2022年7月初开始,开工率一路下滑,从83%一直下滑到8月初的74%。可以看出,当利润在6月中旬低至谷底时,开工率也随之在8月初迎来最低点。油制企业开工在一定程度上受利润的影响,其开工对利润的反应速度基本延迟1-2个月左右。
2022年,当油制利润从最低点回升至亏损2000元/吨时,油制烯烃开工负荷提升迅速,快速回归至80%以上。即使面对2022年几近全年亏损的状态,当油制亏损小于2000元/吨时,油制烯烃的开工基本能维持在80%以上。
2023年以来,虽然聚烯烃价格呈总体下跌的态势,但由于成本端国际原油的走弱,油制烯烃的利润在正负500的区间震荡,开工负荷也维持在85%以上。企业在出现短期亏损的情况下,仍能维持高开工率,在经济层面上,可以通过边际成本来看待这个问题。企业成本可以简单理解成原材料成本+加工费。当利润出现亏损的情况时,首先损失掉的是加工费。此时原料成本尚能被覆盖,企业也能承受这短时间的亏损。但当利润进一步下跌,跌穿了加工费,开始亏原料成本,此时企业开工的意义就不仅仅是维持企业运营了。
3、煤制烯烃价格敏感度低,开工较稳定
2023年开始,煤制烯烃企业绝大多数时间在赢取利润,开工率基本维持在稳定状态。即使在2022年,亏损达到4000元/吨时,煤制企业的开工也没有较大波动。相对于其他原料路径,煤制烯烃的价格敏感度比较低,反应也更滞后。
从过去三年的利润和开工分布来看,当利润为负时,开工率集中分布在60-80%左右。而一旦利润转正,开工就上升到了80-95%的区间。
轻烃裂解工艺主要包括乙烷裂解制乙烯和丙烷脱氢制丙烯(PDH制),其兼具了投资成本低,目标产品收益率高,产业盈利高等优势打开了中国市场。2019年起,大量轻烃裂解企业加入赛道,例如中景石化、东华能源、东莞巨正源、卫星化学、新浦化学等。这些企业大多为民营企业,经营利润为企业第一考虑因素。因此轻烃裂解的开工负荷随着企业利润呈现较大波动。
另外,这类企业因为品类较为单一,缺乏其他原料发展差异化能力,在聚烯烃供给较为宽松的环境下抗风险能力偏弱。对这类企业而言,开发副产氢的利用价值,延伸氢能源产业将是其未来的主要转型方向。
2023年6月26日,沙特阿美公司7月CP出台,丙丁烷合同价均超预期走跌,其中丙烷400美元/吨,较上月下调50美元/吨;丁烷375美元/吨,较上月下调65美元/吨。折合人民币到岸成本:丙烷3614元/吨左右,丁烷3289元/吨左右,再次刷新自2021年以来最低值。
4、聚烯烃还有未来吗?
中国经济回归常态,聚烯烃需求将增长。
PE多用于薄膜制品,其消费量占聚乙烯总需求的一半以上,薄膜制品多作为一次性消费品,主要应用于日常生活以及农业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刚性。其次为中空容器、注塑、管材型材等,主要应用于日常生活及地产行业。PP包括拉丝、共聚注塑、均聚注塑、纤维、BOPP等多种产品,终端应用领域包括水泥、化肥及粮食等产品包装、汽车、家电以及房地产行业等等,其需求受国家相关政策相对影响较大。
2022年,PE表需累计同比增速2.23%,PP表需累计同比增速0.58%。自2021年起,PE、PP维持低表需增速,主要是疫情影响下,国内外终端消费需求表现均比较差。与聚烯烃相关的下游行业,在2021年-2022年同样保持低同比增速。截至到2022年10月,塑料制品产量累计同比增速-4.20%,快递业务量累计同比增速3.60%,汽车产量累计同比增速-7.92%,家用电冰箱产量累计同比增速-3.30%,空调产量累计同比增速3.20%,家用洗衣机产量累计同比增速3.70%,以上终端消费产量同比增速均弱于2021年。
《“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创建高端聚烯烃、高性能工程塑料”等发展路径,其中高端聚烯包括乙烯-辛烯共聚弹性体(POE)、乙烯-醋酸乙烯共聚(EVA)、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等,相较于普通聚烯烃,其具有抗冲击性能高、拉伸弹性强、耐腐蚀等特点。高端产品例如茂金属聚乙烯(mPE)、弹性体(POE)、聚丙烯(mPP)等进口依存度高,高端聚烯烃的国产化有助于改善传统聚烯烃的产能过剩问题,并且提升乙烯下游配套品种效益。
同类文章排行
- 5SHX1960L0006 3BHB016120R0002
- 怎么联系业务?
- ABB厦门工业中心“碳中和”园区示范基地落成
- 3500/22M 288055-01 表面检测系统分类性能的
- 协作机器人市场能否在后疫情时代迎来二次增长?
- 3500/33-01-00 全集成线扫描接触式图像传感器
- 5SHX1960L0006 3BHB016120R0002
- 辉瑞6年的工业数字化转型历程与成果
- 3500/34 125696-01 相机用于开发眼睛研究的瞳
- 5SHY4045L0003 3BHB021400 克服制造
最新资讯文章
- CI535V26 3BSE022161R1 凯本隆SC30双
- SB510 3BSE000861R1 智能驾驶领域再迎新动作
- RB520 3BSE003528R1 CMA三十而立:埃夫特
- SC520 3BSE003816R1 皮尔磁即将亮相汉诺威工
- SC520M 3BSE016237R1 智辟新天地!ABB机
- CS513 3BSE000435R1 ABB赋能广东阳江能源
- MB510 3BSE002540R1 ABB推出水和废水能源
- SC510 3BSE003832R1 将人工智能嵌入全线业务
- SR511 3BSE000863R1强生公司将以7亿美元出售
- RF533 3BSE014227R1 龙沙从罗氏收购加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