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漳州风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漳州风云

11年工业自动化配件供应商

只要您有任何找不到的型号,都可以找我们

二维码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86 153 5902 9662

联系邮箱:

geabbamy@gmail.com

当前位置: 漳州风云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31%左右的碳排放,未来如何实现“双碳”?

文章作者:作者 人气:发表时间:2023-10-12 09:07:37

作为能源消耗活动的聚集地,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31%左右的碳排放,是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要素。如何推进工业园区减煤降碳?工业园区如何实现“双碳”?

新需求产生新机遇

从我国碳排放源头来看,工业生产活动一直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领域,而其中一半以上的工业用能又集中在工业园区。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此前公开表示,工业园区碳达峰碳中和是城市、区域和行业碳减排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园区在应对气候变化中作用重大,更应积极面对双碳任务。

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31%左右的碳排放,未来如何实现“双碳”?

作为工业园区的主体,工业企业责任重大。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指出,不仅要树立减碳标杆,还要限期分批改造升级和淘汰高耗能企业。同年,碳交易所在上海成立,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

而后,各地陆续出台相应规范规定,要求年碳排放量2.6万吨二氧化碳以上的工厂或园区,都要纳入监管行列。

由此可见,从长远来看,能耗双控已经成为工业园区尤其是工业企业发展绕不开的坎儿。

工业园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要素

工业园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省级及以上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一半以上。同时,作为能源消耗活动的聚集地,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31%左右的碳排放,是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要素。

《江苏园区低碳路径研究》聚焦全国工业园区数量较多、体量较大的江苏省,是国内第一份基于30多个具体园区案例的绿色低碳路径研究报告。

截至2020年底,江苏省共有158家省级以上开发区,贡献了全省50%的经济总量。这些工业园区也是能源集中消耗大户。

以报告分析的33家江苏省工业园区为例,规上工业综合能耗占全省23.4%,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省17.8%。煤炭是江苏省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2020 年,江苏省单位工业增加值煤耗量为0.60吨/万元,高于上海市的0.43吨 /万元、广东省的0.47吨/万元,工业减煤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江苏省工业园区的绿色低碳转型实践不仅是本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长三角乃至全国工业园区探索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也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借鉴意义。

据《江苏园区低碳路径研究》分析,“十四五”期间,江苏省各市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削减途径仍然是能效提升,其中苏州等7个市通过能效提升带来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可以完全抵消经济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增量。能源结构调整则更多作为减碳补充手段,在仅通过能源结构调整的前提下,仅有盐城等4个市可以完全抵消经济增长带来的二氧化碳增量。

报告基于江苏省工业能耗、煤耗及碳排放情况,筛选出江苏省各地级市重点行业,并识别出江苏省减煤控碳重点园区(国家级),包括南京、无锡、徐州、苏州等地的28个园区。全省工业园区的能源基础设施,特别是以能源电力为主导产业的园区都是减煤控碳的重点。另外,结合33家样本园区数据深入分析,识别出了样本园区主要减煤控碳重点行业,包括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与各地级市识别出的重点行业基本一致。

报告分析了江苏省工业行业减煤降碳的路径与潜力,并开展了重点园区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研究。报告建议园区构建“能源—水—土地—环境”等多要素协同的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总方略,并按照“以地定产、以产见碳、以碳优产”的原则,统筹建立清洁高效低碳的现代能源体系和智能融合绿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考虑到多数园区受土地和资源限制,针对园区用电方面布局可再生能源难度较大的问题,《江苏园区低碳路径研究》建议园区和区内供应链龙头企业积极参加绿电交易,拓宽绿电采购渠道,推广PPA(电力采购协议)等采购方式帮助企业在降低间接排放的同时锁定电力价格,降低经营成本。

《江苏园区低碳路径研究》还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强化绿色低碳为导向的宏观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管理制度,完善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实施园区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开展园区绿色低碳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并牵头构建园区二氧化碳统计核算标准体系。

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31%左右的碳排放,未来如何实现“双碳”?

能源系统和污染治理整体亟待优化

实施难在哪儿?“减碳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说实话很多低碳、负碳技术成本还比较高”“园内能源化工项目长期受困于高碳排放,迫切渴望好的解决方案”“我们的煤化工项目讲究连续生产,但可再生能源电力存在波动性,并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这是《中国能源报》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反馈。

郝吉明直言,对于不少园区而言,能源系统和污染治理亟待整体优化。“从用能规模和结构来看,80%的工业园区物理边界内,兼有集中式能源和环境基础设施。这些能源设施却呈现‘大少小多’的三高特征,燃煤机组占比高达87%,50兆瓦以下的小机组数量占比高达62%,基础设施温室气体排放占比平均高达57%。想要实现优化,园区能源-环境系统需要设计循环共生的整体性解决方案。”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吕军带领团队,走访调研了1600多家工业园区,并于近期发布《中国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研究报告(2023)》。他发现,园区降碳减污协同存在着四大主要难点——碳排放精准测算难、园区减低碳对标难、减碳潜力定量化难以及路径和机制设计难。

“首先是边界问题,各园区的不清晰、不统一造成碳排放统计难,园区间低碳发展水平难以精准比较分析。底数不清,加上缺乏本地化数据,进一步导致缺乏减碳技术成本效益、环境收益和技术成熟度的综合评价。”陈吕军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污染物产生量大、温室气体排放高、工业耗能多,目前仍是制约园区生态效率的关键,与长期以来采取的末端治理手段不匹配。“比如,我们针对某化工园区案例的研究发现治理成本高达13亿元,占到产值的2.3%,末端治理难以为继。”

以地定产、以产见碳、以碳优产

种种因素催促着工业园区加快减碳步伐。“现已评定的73家生态工业园区,仅占到全国园区数量的3%左右,尚未形成规模影响力,空间分布也不均衡。总体来看,园区建设管理长效机制不够完善,尤其是省一级部门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有些园区更多是为了拿块牌子,后续管理及持续推进缺乏动力。”逯元堂表示,园区建设标准仍需提升,根据新时期新要求不断加以完善,“双碳”目标才能在园区层面得到进一步落实。

减排不仅仅出于自身因素。郝吉明提醒,从国际上看,以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新国际贸易体系和产业竞争格局加速形成。比如欧盟已正式提出碳边境调节机制,要求欧盟进口商以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相同的碳价格购买排放证书,覆盖钢铁、电力和氢等六大部门,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覆盖行业。国际贸易碳壁垒带来的挑战,同样对园区减碳提出高要求。

工业园区贡献了全国31%左右的碳排放,未来如何实现“双碳”?

对此,陈吕军给出“以地定产、以产见碳、以碳优产”的建议。“就是基于园区已开发土地面积和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分析园区未来可实现的经济产值。通过已建土地、潜在新增土地等土地开发带动的产业发展,预见不同产业的碳排放水平。基于产业发展预期所预见的碳排放总量,开展园区碳总量基准配额分配优化。据此,统筹经济增长、资源产出率提升目标,制定园区碳达峰路线图,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

陈吕军强调,在减碳过程中应注重基础设施共生的效果。“以1600多家园区为样本,我们研究发现,通过基础设施共生,每年可以减少园区温室气体排放860万吨、节约淡水30亿立方米、削减燃煤发电和污水处理的全系统成本34-1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