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漳州风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漳州风云

11年工业自动化配件供应商

只要您有任何找不到的型号,都可以找我们

二维码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86 153 5902 9662

联系邮箱:

geabbamy@gmail.com

当前位置: 漳州风云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中国化学“老树发新枝”,收获千亿订单开疆拓土

文章作者:作者 人气:发表时间:2023-10-23 11:33:53

中国化学全称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国务院国资委属中央企业,1953年由原国家重工业部组建成立。中国化学是我国工业工程领域中资质最完整,实力最强的工程承包单位。公司前身为原国家重工业部(化工部)设计院和建设公司,于2008年由中国化学工程集团联合神华集团和中化集团发起设立,2010年上市,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

中国化学的业务还涵盖了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天然气、新材料、电力、市政、建筑、环保等多个建设工程领域。中国化学参与建设了大部分国内各类化工、石油天然气等项目。在国外化工领域建设也一枝独秀,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参与建设了巴基斯坦ENGRO公司卡迪普电站项目、印尼PKG合成氨尿素项目、哈萨克斯坦KPI丙烷脱氢制丙烯、聚丙烯项目、阿曼利瓦乙烯公用工程项目等等大型国际化工工程项目。

凭借推行全面精细化管理,中国化学演绎“细节决定成败”,企业品牌再度擦亮;聚焦“两商”战略,中国化学通过打造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促进实现“补链、强链、延链”,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

一、中国化学的实业版图

1、伊始:PTA 和己内酰胺项目积累宝贵经验

PTA 项目:行业产能过剩,计提减值后转让运营权

2011 年,中国化学规划了南充化工园区规划投资 100 万吨/年精对苯二甲酸(PTA)项目,总投资 41.93 亿元,公司持有项目公司四川晟达80%股权,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持有 20%股权,项目于 2012 年开工建设。 2015 年 PTA 产品市场价格下滑,项目盈利能力低于预期,尽管项目施工进度已经基本完成,但项目所在化工产业园配套公用工程完工滞后,项目建设进度较计划有所延迟。

中国化学“老树发新枝”,收获千亿订单开疆拓土

2017 年 PTA 产品和主原料 PX 市场价格上升,但主材PX 供应商中国石油天然气函件取消了原运费差优惠,导致预期原料成本上升,项目盈利性下降。基于对未来项目盈利性下滑的预期,公司开始计划寻找合作商进行项目转让,并于2016-2018年分别计提在建工程和固定资产减值 4.92/4.02/3.96 亿元。2018 年,公司与四川省能源投资集达成合作框架协议、租赁协议等后,晟达公司将 PTA 项目整体资产以租赁方式交由四川能源投资公司经营,后续报告期均未存在继续减值迹象,未继续计提减值准备。

2、突破:引领己二腈国产化,深度布局尼龙产业链

市场需求:尼龙 66 市场空间广阔,己二腈潜在需求旺盛

己二腈是生产尼龙 66 的关键原料。己二腈(ADN),分子式NC(CH2)4CN,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油状液体。己二腈下游应用较为单一,约90%用于合成己二胺(HMDA),己二胺主要用于合成尼龙 66,也有少量用于生产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尼龙 610、尼龙 6T 等产品。尼龙 66 具有高强度、高韧性、抗冲击、耐磨损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工程塑料人造纤维领域。HDI 光稳定性和耐候性突出,主要用于生产高档环保型涂料,广泛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等领域。

尼龙 66 下游需求主要来源于工程塑料和纤维两大领域。尼龙66 具有高强度、耐高温、耐疲劳、抗冲击的特性,作为工程塑料主要应用于汽车(轮胎骨架材料)、电子、家电领域,作为纤维可用于生产高品质民用服装和军用装备。

原料供给不足导致尼龙 66 产能难以扩张。由于尼龙6 的关键原料己内酰胺已经实现国产化,故尼龙 6 产能得以快速增长。而尼龙 66 的关键原料己二腈供应长期被海外厂商垄断,导致国内尼龙生产主要以尼龙 6 为主,2021 年国内尼龙6产能为571.5 万吨/年,而尼龙 66 产能仅 70 万吨/年。

3、展望:技术引领实业版图扩张,产品矩阵逐渐丰富

气凝胶:2022 年顺利投产,累计生产 1.17 万立方米

华陆新材围绕硅基气凝胶复合材料研发生产,技术水平全国领先。公司生产的硅基气凝胶复合材料,是目前已知的导热系数最低、密度最低的固体材料,具有超长的使用寿命、超强的隔热性能、超高的耐火性能和优越的机械性能,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热力管网、建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是国家基础战略性前沿新材料。此外,公司自主开发的“冷氢化”核心技术,成功填补我国在多晶硅生产领域的多项技术空白,使得多晶硅生产成本降低 95%以上,为推动国家光伏产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气凝胶项目已顺利投产。公司下属中化学华陆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华陆新材”),其硅基纳米气凝胶复合材料项目,总投资 40 亿元,分三期建设。公司采用自主创新技术生产气凝胶,一期年产 5 万方装置已顺利投产。华陆新材以自有技术建设研发、生产、销售多元一体化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基地一期项目——年产5万方硅基气凝胶复合保温材料项目,于 2022 年 2 月一次性开车成功,顺利投产,前期已预售气凝胶各类产品约 1.55 万立方米,累计已生产气凝胶1.17 万立方米。

4、制氢储氢:积极布局氢能产业链

公司基于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布局氢能产业链。中国化学依托自身的气化技术优势,研发了城市垃圾高温气化制氢技术,同时开发了适应不同场景的低成本、安全、高效的储氢技术,有效衔接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氢能产业耦合发展,打造城市垃圾无害化、高效化、低碳化、资源化和绿色化利用的产业链条。

中国化学旗下赛鼎公司开发的大规模加压固定床垃圾熔渣气化制氢技术,适用于超大、大型城市的垃圾集中处理,目前在山东滕州建设的日处理30 吨垃圾气化中试装置已基本建成。 中国化学旗下五环公司对城市垃圾进行干燥和压缩处理后直接气化,再经净化分离后转化为氢气,适用于中小型城市的垃圾处理,公司已于2021 年在北京房山建成基于城市垃圾高温气化制氢和储氢综合解决方案的高温垃圾转化制氢油及氢能产业示范项目,项目试运行打通了全系统流程,稳定产出了浓度99.9%的氢气。中国化学旗下科研院研发 MCH(甲基环己烷)储运氢技术,可实现氢能的长距离安全输送。

二、“一带一路”上的千亿订单

一张创纪录的千亿化工大单背后,镌刻了中国化工产业摆脱依赖、由大变强、驰骋“一带一路”的变革印迹;也见证了中央企业——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化学”)从引进消化、自主创新、到扬帆出海,进而迈向世界一流的蜕变之路。

“一带一路”倡议在今年迎来十周年。随着“一带一路”朋友圈的不断壮大,高质量合作的典型案例也不断涌现。在铸就“中国名片”方面,央企毫不手软。

中国化学“老树发新枝”,收获千亿订单开疆拓土

波罗的海化工综合体项目是全球最大的乙烯项目。2019年10月11日,由中国化学与RusGasDobycha公司在四川成都签署。此项目总合同额为170亿欧元,是目前全球石化领域单个合同额最高的项目,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大合同额项目。

身处海外,驾驭如此规模的项目,中国化学面临着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超大型项目组织能力的双重考验。“项目签订之后,困难一刻未停”,自2020年开始,全球经济在疫情的侵袭下举步维艰,而地缘政治危机的阴影也持续环亘在亚欧大陆。

即便在这样的情形下,波罗的海化工综合体项目——这一全球最大乙烯项目体量大、工艺技术复杂、建设难度高,主装置均为全球规模最大,钢结构总重相当于40个埃菲尔铁塔,铺设电缆接近地球一圈,建设了容纳5万人的临时驻地。如今项目已经实现超过50%的完工率,项目质量速度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赞许。

丰富的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之相称的则是中国化学不断提升的“国际范”。

中国化学现拥有境外机构 140 余个,分布全球的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完成合同额超过1000亿美元。从2021年开始,稳居全球油气服务领域第一。

三、一流企业需要一流管理

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大合同额项目,波罗的海化工综合体项目并无先例可以借鉴,因此中国化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行业“标杆”、品牌效应在世界范围内扩散。

中国化学把精细化管理作为推进企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作为构建“不能腐”体制机制的重要抓手,也是打造世界一流企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以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为切入点,实现了“四个转变”,确保了“工程优质、干部优秀、效益优良”。在此基础上,在全集团推行全面精细化管理,覆盖到27个管理领域、160个业务单元,有力提升了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

精细化管理已然成为中国化学的一张闪亮名片。今年中国化学的目标是高质量地进入世界500强。

为何强调“高质量”?规模上进入世界500强没什么用。把大看得比强更重要是本末倒置。没有一流的技术、产品、服务,那就不是真的强。

中国化学的品牌效应不仅在于项目的推进能力,也在于项目的盈利能力。

通过推动精细化管理,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在没有实施大的并购重组、累计消化各类历史潜亏100多亿元的情况下,2022年新签合同额、营业总收入、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分别是2016年的6倍、3.2倍、3.6倍、3倍,发展速度和质量持续保持在央企前列。

大力发展相关多元化

如果说实施精细化管理,为中国化学擦亮品牌名片提供了内生动力;那么聚焦“两商”则为中国化学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指明了方向——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

然而随着市场空间见顶、产能过剩等问题的暴露,中国化学面临传统化工市场订单锐减,新签合同额、营业收入、利润水平等主要指标大幅度下滑,甚至出现亏损以及经营风险持续加大的发展掣肘。

“多元化”无疑是一项参考答案,但并非标准答案。“相关多元”——是属于中国化学的答案。

对标同行业企业,从国际工程公司来看,德国豪赫蒂夫公司、法国万喜公司、美国福陆公司等均在开展石油化工工程业务的同时,在交通运输、民用建筑、环保、电力等领域开展了业务 ;从国内企业来看,各中央企业都开展了相关多元化业务,大部分央企依托产业链拓展新业务。

因此他表示,“相关多元化发展是发挥化学工程传统优势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拓展、规避单一行业周期性波动风险、总结先进企业成功经验而做出的积极、合理、科学的选择。”而这一判断也符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的“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要求。

中国化学正发挥专业优势,围绕化学工程领域,积极向基础设施、环境治理、实业等相关业务领域和上下游业务领域拓展。

通过中国化学在工程领域的角色转变,解释了进化逻辑。“中国正在由化工大国成长为化工强国。从前我们对工厂的设计、建造负责,工厂建完就走。但现在我们延伸了产业链,为全球客户提供规划、设计、投资、建造、运营、检维修全生命周期服务。”

从工厂全生命周期到园区全生命周期,中国化学既可以解决客户痛点、满足其多元化需求,同时也能够打造自身新的业务增长点,实现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的角色进化。

从传统业务向相关多元化拓展,短期的阵痛不可避免,但没有创新,就不可能适应新的业务体系,就不可能迎来高质量发展。

时至今日,中国化学已经形成相关多元化业务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充分发挥工程转化这一核心功能,不断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与此同时,两商当中“工业工程领域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的定位也在相关多元的业务发展中不断被夯实。

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尽快实现从0到1的突破,推动从1到10的进步,推广从10到N的应用。为了加快打造“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中国化学全力以赴培育壮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让客户满意的一流产品。

这也是技术创新从走出实验室、到成果转化、再到商业化应用的流程。

为了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中国化学不断完善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市场化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国外科研分院或拥有科研优势企业的并购,做优日本分院以及筑波、横滨实验室,将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组建一流科技研发中心,同时持续做强科研总院和各分院,“筑巢引凤”,高举高打,增强科技研发的战略性前瞻性。

同时,在推动从1到10的成果转化工作方面,中国化学奖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氢能、电子化学品等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确定产品研发方向,积极参与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工作。加强产学研协同联动和成果贯通式转化,灵活运用股权合作、共建实验室、“揭榜挂帅”等合作模式,与产业链上下游头部企业、科研院所等不同创新主体联合打造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在技术研发阶段同步开展产品研发和应用场景布局。充分发挥中国现代化工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实业发展。

最后,在推广从10到N的商业化推动上,已经投产的实业项目要尽快达产、推动二期工程建设,正在建设的实业项目要加快建设、迅速投产,正在中试的实业项目要压茬推进、提前选址布局。

目前,中国化学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打造高端尼龙原创技术策源地和高端尼龙产业示范基地。尼龙6方面,依托自有技术在福建建设了20万吨/年己内酰胺装置,依靠自身技术创新优势,不断进行节能、降耗、提质技术改进,生产规模扩大至33万吨/年,创全球单线最大产能纪录,各项性能指标居行业领先水平。尼龙66比尼龙6的性能更加优异,但长期以来其生产原料“己二腈”完全从国外进口,生产技术被国外跨国公司封锁。在解决己二腈“卡脖子”问题上,中国化学历时近十年成功研发丁二烯法己二腈技术,2019年开始在山东淄博投资200亿建设生产基地,一期装置已于2022年7月底打通全部生产流程,产出优级产品。

全部投产后将彻底改变我国尼龙66系列产品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还研发布局了高温尼龙、长链尼龙、特种尼龙等系列高端尼龙产品,以补齐国内高端尼龙产业链,带动下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化学围绕突破“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找准新材料、新能源、化工工艺、核心装备等发力点,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己二腈、冷氢化多晶硅、双氧水法制环氧丙烷、高端环保催化剂、生活垃圾制氢、储氢运氢等一大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在山东、重庆、福建、新疆等地建成一批化工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己二腈、纳米气凝胶、己内酰胺、可降解塑料等实业项目安全稳定运行。HPPO、煤制乙二醇、相变材料、磷氟新材料、柴油机高效环保催化剂、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实业项目有序落地,为加快打造“高端化学品和先进材料供应商”提供新动能。

如果想要快速进入一个领域,占领市场,通常都要通过并购的手段,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将人才、技术、管理这些要素进行整合。中国化学的混改都是围绕着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产业链上下游的扩展。再通过员工持股等方式,激发内在动力,实现高质量发展。2021年,华陆公司成功引入万华化学投资,形成中国化学、万华化学、员工持股平台的三元股权结构,其中万华持股30%,员工持股19%。强强联合下,华陆已经连续两年实现15%以上的投资回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