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漳州风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漳州风云

11年工业自动化配件供应商

只要您有任何找不到的型号,都可以找我们

二维码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86 153 5902 9662

联系邮箱:

geabbamy@gmail.com

当前位置: 漳州风云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最火赛道要降温?最被看好的储能路线因产能扩张隐生过剩风险

文章作者:作者 人气:发表时间:2023-10-24 09:56:38

新型储能赛道愈发火爆,但在行业内,焦虑情绪却在蔓延,担忧不断膨胀的热情、热望会将这一刚刚步入发展快车道的产业推向弯路。

今年以来,与储能相关的展会、峰会、研讨会大大小小不下百个,会议热度逐渐升温的同时,与会业内人士的情绪却有降温迹象。

最火赛道要降温?最被看好的储能路线因产能扩张隐生过剩风险

未来需求强

储能将成为新增新能源发电项目标配

在揭阳市惠来县海湾石风电场,白色风机迎风转动,风机脚下的电场运行区内,风电场配备的储能示范项目处于平稳运行当中。

广东能源集团海湾石风电场储能项目是省内首个新能源侧配储能示范项目,于去年11月接入风电场,实现了平稳运行,有效解决了风电场站弃风问题,同时实现了削峰填谷、平滑风电场出力、提高功率预测指标,提高电网稳定性、电能质量以及抑制电力系统低频振荡,并形成了推广示范能力。

“海湾石风电场场景刚好与储能系统的特性是相互契合的。”广东能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新业态工程师张翔宇表示,针对惠来海湾石风电场的实际运行情况,该项目配置储能系统为1兆瓦/1兆瓦时集装箱式储能系统,采用35千伏接入到风电场的集电线路,接收和响应风电场的风储控制系统的充放电指令,可提高新能源消纳、平抑间歇性能源输出,提高经济收益。

这是广东省内首个新能源侧储能示范应用项目,在可再生能源系统中,风力和太阳能等能源的波动性很大,这对电网的稳定性和能源供需平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新型储能被视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未来5年国内年度新增新型储能装机呈平稳上升趋势,预计2027年新型储能累计规模将达到97.0-138.4GW,年平均新增新型储能装机为16.8-25.1GW。国际市场方面,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和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30年前全球新型储能装机将保持30%-40%的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30年,全球新型储能装机总规模将达到358-585GW,全球储能投资总规模将达到2000亿美元-3260亿美元。

“储能产业火爆的原因有三:一是新能源产业的大发展,需要相当数量的储能与之配套。风光电作为新能源的主体,具有发电随机性大,难以预测的缺点,如果随机上网,可能造成电网的不稳定,影响用电质量。因此需要相应的储能设施与之配套,当发的电电网不需要时就暂时储存起来,等到需要时候再释放,这就保证了电网的平稳。二是电网的稳定也需要一定的储能与之配套。锂电池储电,对电网调节的需求反应快,与相对反应较慢的抽水蓄能形成互补。三是用户侧储能也有一定市场。2021年煤电紧张,促使不少工商企业建立自己的储能设施,以应不时之需。”省政府参事、省政协原副秘书长杜重年指出。

在未来,储能将成为新增新能源发电项目标配。今年6月,《广东省促进新型储能电站发展若干措施》印发,明确新增的海上风电项目、集中式光伏电站、陆上集中式风电项目需按照不低于发电装机容量的10%、时长1小时配置新型储能,也就意味着,储能将成为未来新增新能源发电项目的标配。后续根据电力系统相关安全稳定标准要求、新能源实际并网规模等情况,调整新型储能配置容量。争取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发电项目配建新型储能电站规模100万千瓦以上,到2027年达到200万千瓦以上,“十五五”期末达到300万千瓦以上。

“除此之外还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比如在5G基站上安装储能设施,此外也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这方面也有相当的容量。”杜重年表示。

最火赛道要降温?最被看好的储能路线因产能扩张隐生过剩风险

源网侧储能具备良好成长性

源网侧储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储,考虑到国内新能源装机增长、配储比例与时长增加等因素,市场蓬勃发展,有望实现高速发展,其中独立储能以配储需求为主,或将成为引领国内大储装机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近期国内招标中标量持续增长,显现行业的景气趋势。储能商业模式因地制宜,重点区域独立储能理论上已具备经济性,但在实践中,市场对其盈利能力存在一定疑问,未来独立储能商业模式在各地逐一落地,将进一步刺激装机增速提升。2023年上半年实现储能项目并网的开发商超65家,其中并网项目规模超200兆瓦时的开发商共31家。并网规模排名前十位的开发商全部为央国企。其中,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储能项目并网规模遥遥领先,涉及了独立式储能、可再生能源储能、用户侧储能等多个领域,项目遍布山东、宁夏、湖南、新疆、内蒙古等9个地区。民企开发商也在2023年上半年大举推进独立式储能项目的开发建设,实现独立式储能项目投运的企业包括协合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

国内大储市场机遇良好,重点环节参与者值得关注。其中,储能电池和PCS是产业链价值最高的两个环节,分别占系统成本的60%和15%;储能安全环节、温控和消防环节分别约占系统成本的2%~5%,板块价值量有望进一步提升。具体而言,电池环节的国内企业竞争力强,有望充分受益于国内和全球大储市场加速发展,随着独立储能的逐步推广,具备技术和产品性能优势的企业有望获得长足竞争力。PCS环节主要参与者为光伏逆变器厂商,凭借在自身赛道的多年积累,大部分厂商向下布局系统集成环节,在大储集成赛道形成一定壁垒。目前,系统集成环节参与者众多,包括专业集成商、大功率PCS厂商、老牌电力设备厂商等。其中,拥有项目经验、PCS等核心部件自研能力的企业具备优良的竞争优势。储能温控环节包括精密温控、工业温控和汽车温控等企业,技术较为成熟。随着储能温控需求增长,加上液冷方案渗透率提升,相关企业有望迎来新的业绩增量。储能消防环节涉及安全问题,在储能系统中的价值量有望增加。新国标《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规程》于2023年7月1日开始实施,有望推动Pack级保护的消防方案占比进一步提升。

工商业储能最具商业投资价值

我国用户侧储能市场容量巨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园区等数量众多,加之酒店、商城、宾馆等各色商业形态都有很大的储能需求。在政策支持下,国内峰谷电价差拉大,成本持续下行叠加电力交易收益提升,推动工商业侧的储能需求释放,工商业侧储能被视为最具商业投资价值的细分市场。在国内用户侧储能市场上,参与企业众多但竞争格局尚未完全打开。在户用储能赛道上,目前还有很多产品通过贴牌的形式流通上市。纵观国内,派能科技、比亚迪、华为三家自主品牌在全球市场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也有许多光伏企业陆续进军户用储能领域,纷纷推出户用储能产品。在工商业储能赛道上,各企业的竞争壁垒尚不明显。除了一些头部企业外,大到能源电力央企、小到园区企业都开始进军工商业储能市场。此外,还涌现出许多中游的集成商和地方企业。但2022年以来新进工商业储能企业大部分还处于团队组建、产品设计和品牌宣传等阶段,尚未真正将产品推入市场。

就企业竞争力而言,从设备成本构成方面来看,电芯占比最高。目前电芯市场已经形成格局,宁德时代、比亚迪、海辰储能是第一梯队。从系统的角度来看,除电芯以外的储能系统的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将是储能系统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从这个角度看,奇点能源、阳光电源等集成商将更具竞争力。整体而言,行业尚处发展初期,各公司处于探索阶段,未来新进企业可以通过融资、产品差异化开发、拓宽销售渠道和提升品牌形象等方式实现弯道超车。

行业内卷下的扩产、降价“大混战”

所谓新型储能,目前泛指除抽水蓄能外,以输出电力为主要形式的储能技术,包括名气最大的锂离子储能,也包括近来引发诸多关注的液冷储能、氢储能等。

根据艾瑞研究院的梳理,储能产业链的上游主要是电池材料的原材料供应商和制造商;中游则是系统建设环节,包括基础技术、系统集成安装和系统运维三大部分,市场中最知名的宁德时代、亿锂纬能、阳光电源、天合光能等都处于中游;下游则是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的应用及服务。

与其他新能源产业类似,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背后是国家政策的推动,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装机容量3000万千瓦以上,2030年实现全面市场化的目标,资本、企业由此加速入场布局。2022年初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布,多个省份提出新能源项目上网需配套储能的要求(即“强制配储”),进一步推升了赛道热度,产业继而进入规模化高速增长阶段,相关投融资事件一年翻了近5翻,新注册公司倍数级增长,根据企查查相关数据显示,截至10月18日,我国储能相关企业数量已经超过了12万家,其中超过80%都是近两年新注册的,五粮液、美的、黑芝麻等明星企业也纷纷跨界入局,就在上文提到的INES2023举办地深圳,储能相关企业多达9000家。

最火赛道要降温?最被看好的储能路线因产能扩张隐生过剩风险

站上新风口的新型储能产业链,去年一度面临紧缺情况,其中最主要的是优质人才和产品供应的紧缺。关于前者,有业内人士对钛媒体App称,曾亲眼见证储能企业老总带着HR总监在行业展会现场挖人的“奇葩盛况”,招聘平台上以超过4万的月薪招聘储能工程师的案例也并不罕见。

而产品端,紧缺的主要是储能电池(电池通常可分为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前二者分别适用于手机等电子产品和电动车,储能电池则主要用于电力领域),去年四季度甚至一度上演上游“电芯荒”,导致中游储能系统厂商被迫暂停接单。当然,全行业也因此受到了需求量前景的巨大鼓舞,进一步加快了扩产步伐。

但今年以来,尤其下半年,局势渐渐“反转”。

就像曾在钢铁、光伏等行业无数次上演过的“剧本”一样,“蜂拥而上”的扩产潮催生了产能过剩,而“继续扩产才能保证市占率,让自己存活下来”的“内卷”逻辑深入人心,行业无序竞争风险加剧,产业洗牌的引爆计时器开始启动。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过1733万千瓦,其中今年上半年就贡献了863万千瓦,相当于此前历年累计装机规模的总和。这种增长速度不仅远快于上文提及的《指导意见》的规划,看样子也大大超出了需求的规模和增速。根据高工产业研究院(GGII)提供的数据,储能电池的整体产能利用率已经从2022年的87%下降到了2023年上半年的不足50%,龙头宁德时代今年上半年的半年报显示,该公司在加码新型储能的同时,整体产能利用率下降了22.9%。

虽然产能过剩仍无阻资本、跨界玩家持续涌入,但市场上的“价格战”“生存难”已经实实在在地传导到了企业头上。

受到原材料碳酸锂价格振荡走低、市场供给快速增加、各地电价峰谷价差拉大等因素影响,今年储能产业链价格一直处于下行走势中。尤其下半年,在产能释放压力下,“价格战”愈演愈烈,到了四季度初,储能电池、储能系统价格的同比降幅都超过了30%。

INES2023会上,天合储能总裁孙伟展示了一张该公司今年的储能投标价格走势图,就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其投标价格已经下降了三分之一。有企业高管对此评论称,市场上产品同质化严重,想要多拿订单,只能牺牲利润“卷”价格。

“行业内分蛋糕的企业数量太多了,竞争势必越来越严峻”,星球储能所观察人士郑威廉接受钛媒体App采访时表示,“现在无论是锂电还是系统集成赛道,马太效应都很明显,头部企业强者俞强,中小型企业则越来越难获得市场空间。而企业想要做到头部,就算明知产能过剩,也依旧要开足马力,继续‘卷’下去”。郑威廉还提到,行业普遍认为,未来几年新型储能赛道会有一大批企业倒下,在场外“跃跃欲试”的企业应该客观看待自身与潜在竞争对手在技术和规模上的差距,认识到“储能赛道也有门槛”这一事实。

近来,行业内降薪裁员、破产出清、“妖股”爆雷、安全事故增多、跨界企业退市等传言或案例已经越来越多,局内人举步维艰地备战“淘汰赛”,但放眼未来,即便活过了“洗牌期”的“赢家”,就真能到达心目中的那个新型储能“应许之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