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碳管理人才缺口达百万!如何加快构建“双碳”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相关研究测算,我国碳管理人才缺口达百万,预计未来可能会在千万以上,而目前具备核心能力的尚不足万人!想招人的招不到,想入行的入不了。对此,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填补“双碳”领域人才缺口已迫在眉睫。
哪些专业最热门?哪些专业就业前景好?哪些专业是国家新增的潜力专业?今年高考一结束,广大考生和家长立马研究起报考专业。其中“双碳”背景下的新能源、节能减排等相关专业备受热捧。
多位业内专家预测,“双碳”领域未来10—15年内都将处于蓬勃上升阶段,该领域也被称为“未来40年不会失业的行业”。而从2021年3月人社部明确碳排放管理员这一新职业开始,到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双碳”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
然而现实却是,想招人的招不到,想入行的入不了。对此,多位业内专家表示,填补“双碳”领域人才缺口已迫在眉睫。
“双碳”人才供需矛盾突出
“考完后,我就向亲朋好友请教,报什么专业比较好。经过多方咨询,我了解到现在‘双碳’方面的专业很火,而且就业前景广阔,所以打算报考这方面的专业。”郑州市郑东新区外国语中学考生周聪近日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双碳”前景有多好?猎聘网此前发布的《2022Q1中高端人才就业趋势大数据报告》显示,2022年一季度的热门细分领域中,新发职位增长最多的是碳中和领域,同比增长408.26%。同时,求职招聘社区发布的《抢滩数字时代:人才迁徙报告2023》数据显示,2022年企业招聘总职位量同比减少21.67%,但碳中和行业职位量扩张态势明显,增长了296.9%。
虽说“双碳”火热,但目前行业还存在较大的人才缺口。据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优望咨询总经理、创始合伙人王庭钢分析,2025年前,风电方面主要缺口在运维市场和海外市场,人才缺口约35万;光伏方面的主要缺口在生产、营销、电站投资运营等环节,国内大致存在60万以上人才缺口,海外人才缺口20万以上;储能领域的主要缺口在研发、生产、销售环节,人才缺口在40万以上;氢能领域的主要缺口在研发板块,人才缺口10万以上。
不少新能源企业向《中国能源报》记者反映,由于近两年业务量激增,公司不得不四处挖人。“有时即便开出高薪,可还是很难找到专业对口且经验丰富的人才。”
多地高校开设碳中和专业
作为向社会输出“双碳”人才的主力军,高校近两年也悄然行动起来。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厦门大学、东南大学等几十所高校纷纷成立了碳中和研究机构或开设了碳中和学院。
另外,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与“双碳”相关的新增专业包括碳储科学与工程、氢能科学与工程、可持续能源、智慧能源工程、生物质能源与材料、资源环境大数据工程等。
2022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的“碳经济”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成功获批,成为全国首个碳经济专业。据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魏楚介绍,目前该学院成立了碳经济专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团队,主要从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个环节全面发力。“成立至今,我们先后赴国内外多所相关院校调研学科建设经验,积极拓展各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资源,初步形成具有‘国际化’‘实践化’和‘数字化’特征的全过程培养体系。”
《中国能源报》记者还注意到,湖北省属财经类高校湖北经济学院早在2018年就成立了低碳经济学院,是我国首个成立低碳经济学院的高校。“原来只是成立一个碳交易协同创新中心,主要支撑湖北碳交易试点。但后来发现,‘双碳’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索性就开创性地探索‘学院+中心’运行模式,培养适应碳达峰和碳中和需要的低碳经济应用型的人才。”湖北经济学院碳排放权交易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黄锦鹏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双碳’目标提出之前,好多学生都从我们专业转出去了,但自从“双碳”目标提出后,不仅没有学生从学院转出,去年还有学生转进来。”
加快构建“双碳”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当前,相关高校须将“双碳”目标融入人才培养活动,强化国家目标、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快培养低碳行业专业人才。
一是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水平。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交流及培训等活动,促使教师在思想上认可“双碳”目标的重要性,将其内化为教书育人的动力。
二是加强通识教育。鼓励开设与“双碳”相关的通识课程,引导学生学习负碳、零碳、低碳和脱碳知识,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加深对“双碳”的了解,真正让“双碳”融入课堂和生活。
三是强化实践教学。通过德育、思政及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传播绿色低碳育人文化,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为此,高校须加强“双碳”领域所需人才的培养、引进等工作。
一是提升基础师资水平。可以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高级研讨班、进修班等形式,培养“双碳”领域的基础性师资人才;还可以集中选择部分教师,开展以知识普及、业务传授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活动,以补充基础性师资。
二是加强人才引进和交流。高校需要提前布局,对我国“双碳”领域所需的高层次人才,加大引进力度。尤其要借鉴相对成熟的欧盟碳交易人才培养经验,加大对海外碳金融、碳管理领域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支持碳金融、碳管理师资队伍建设。
三是实施人才特区政策,推进师资队伍高端化。在“双碳”领域排筛出一批世界级名家和杰出领军人物,从而有针对性地寻求合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布局、建立一批“双碳”科学家工作室,为高端人才量身定制发展平台,促进我国“双碳”科学研究尽快跻身“世界舞台”。
深化专业和课程内涵建设。锚定“双碳”目标,高校需要继续深化专业和课程的内涵建设。
一是构建专业内涵建设评价体系。参考一流专业建设方案,高校要构建“双碳”相关专业内涵建设的评价体系,如专业目标、师资队伍、支撑条件、教学改革、培养质量、专业特色等,并设计出量化指标。
二是推动专业优化与调整。高校需要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关、停、并、转等形式,进行专业优化与调整,培育建设新能源、储能、智慧能源等新兴专业学科,并开设与“双碳”有关的专业方向。
三是注重开展专业交叉融合。相关高校可以依托既有资源和优势,设立碳金融、碳管理等方向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增设碳金融、碳管理专业和研究生培养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推进碳金融、碳管理专业建设,加快培养碳金融、碳管理等领域紧缺人才;以能源、环境、经济、管理及法律等专业为基础,突破专业壁垒,开展交叉融合创新,支持多专业协同,培养复合型低碳人才。
推进协同治理活动。为实现学校发展与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相匹配,高校要努力构建协同治理体系。
一是倡导多方协同培养,进一步完善高校产教融合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如推广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制度,推动校企在创新驱动等领域开展合作,并通过专业共办等多种形式与手段,构建协同发展模式,打造协同治理体系。
二是打造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从顶层设计、部门协同现实出发,打造出各方主体深度参与的多元协同治理体系,从而推进“双碳”领域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形成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培养“多主体、强合作、共发展”的多元协同运行系统。
同类文章排行
- 5SHX1960L0006 3BHB016120R0002
- 怎么联系业务?
- ABB厦门工业中心“碳中和”园区示范基地落成
- 3500/22M 288055-01 表面检测系统分类性能的
- 协作机器人市场能否在后疫情时代迎来二次增长?
- 3500/33-01-00 全集成线扫描接触式图像传感器
- 5SHX1960L0006 3BHB016120R0002
- 辉瑞6年的工业数字化转型历程与成果
- 3500/34 125696-01 相机用于开发眼睛研究的瞳
- 5SHY4045L0003 3BHB021400 克服制造
最新资讯文章
- CI535V26 3BSE022161R1 凯本隆SC30双
- SB510 3BSE000861R1 智能驾驶领域再迎新动作
- RB520 3BSE003528R1 CMA三十而立:埃夫特
- SC520 3BSE003816R1 皮尔磁即将亮相汉诺威工
- SC520M 3BSE016237R1 智辟新天地!ABB机
- CS513 3BSE000435R1 ABB赋能广东阳江能源
- MB510 3BSE002540R1 ABB推出水和废水能源
- SC510 3BSE003832R1 将人工智能嵌入全线业务
- SR511 3BSE000863R1强生公司将以7亿美元出售
- RF533 3BSE014227R1 龙沙从罗氏收购加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