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漳州风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漳州风云

11年工业自动化配件供应商

只要您有任何找不到的型号,都可以找我们

二维码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86 153 5902 9662

联系邮箱:

geabbamy@gmail.com

当前位置: 漳州风云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美国医保对创新药全面动手,IRA能够倒逼行业出现新的增长点吗?

文章作者:作者 人气:发表时间:2023-10-31 09:48:05

2023年10月初,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中关于“国家医保谈判”(下文简称“国谈”)的改革,迎来新进展:

首批10个药物涉及的所有药企全部签字参与,名单包括:百时美施贵宝、勃林格殷格翰、强生、默克、阿斯利康、诺华、Immunex(被安进收购)、pharmacyclics LLC(被艾伯维收购)、诺和诺德。

这意味着2022年8月拜登政府单方宣布开启的“美国国谈”,正式进入药企方一同参与的阶段。

虽然Pharma们严格遵循了IRA的时间表“签字画押”,但它们的心情或许可以想象:就在两个月前宣布首批名单时,这些“老钱”公司纷纷提告,理由为违背宪法中关于美国自由市场的原则、对人类药物的创新性和可及性将造成重大打击等。态度强硬,“这不是谈判,这是敲诈勒索(默沙东)”“如有必要,会一直提告到最高法院(默克)”。诉讼至少已达到八起。

药企的不满很好理解,不得不“画押”理由其实也简单:不签字,就罚款,缴纳最高达95%的消费税;或是彻底退出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计划,等同于退出美国医保。

不管是否“自愿”,如今药企的妥协意味着初步与政府达成合议。如无意外,这个冬天过后,第一届美国国谈就将在2024年春夏期间进行,9月公开结果,2026年正式生效。此后谈判药品逐年增加,到2029年将有60个药品被纳入国谈,而后将在2031年实现节省医保资金1000亿美元。

有人认为,美国国谈谨慎温和、循序渐进,加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暂不会对医药市场产生太大影响;这只是拜登政府的一场政治游戏,到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若改由共和党候选人上台,此项改革进展将难料。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IRA改变了美国医药自由定价市场的根本原则,政府定价成为不可控因素,将松动医药行业曾坚定不移“投资未来”的逻辑,进而改变全球制药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既然奥巴马在2010年签署的《平价医疗法案》影响持续到现在,那么IRA的影响也将持续至深远。

从目前的进展来看,改革齿轮的第一个格子已经隼合上,正在缓缓向前滚动。若沿第二种观点,在更远的未来,这个齿轮将会飞转得越来越快,直至带动整部医药大机器全速运转,进而改变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医药工业发展进程。

美国医保对创新药全面动手,IRA能够倒逼行业出现新的增长点吗?

来势汹汹的美国医保谈判

该法案在降低处方药费用方案中提出,允许美国卫生和公众服务部就医疗保险(Medicare)框架下——老年人和残疾人政府保险项目承保的B部分和D部分药物的价格进行谈判,限制患者自付费用,并限制药品的价格上涨,以确保制药公司不再以比通货膨胀率更快的速度提高价格,如果价格上涨超过通货膨胀的药企需向联邦医保支付回扣费用。

据了解,Medicare医保分为4个部分,分别是Part A为住院保险,Part B为补充性医疗保险,Part C为医保优势计划,Part D为处方药计划。

《降低通胀法案》的通过,则首次为Medicare“医疗保险”赋予了谈判权力。根据这项立法,价格谈判将在数年内分四个阶段实施。第一轮谈判预计将2026年执行,主要针对影响“医疗保险”D部分药品的10种小分子药物处方药价格,从2028年开始扩展到15种B部分药品,主要针对更广泛的生物药。2029年及以后将有20种B部分和D部分药品。

具体药物分别从医疗保险D部分或者医疗保险B部分中总支出最高的50种药物进行筛选,不包括孤儿药。对于参与谈判的药物门槛为,未受到仿制药(类似药)冲击,上市时间达到7年的小分子药物,或者上市时间达到13年的大分子药物。具体而言,对于批准年限在12年及以下的短期垄断的创新药,谈判价格上限是平均价格的75%;批准年限在12至16年之间的创新药,谈判价格上限是平均价格的65%;对于长期垄断药物,即批准年限超过16年的创新药,谈判价格上限是平均价格的40%。

美国银行预计,谈判或将导致在2026年及以后美国医保花费最多的25种药物降价约25%,同时该行预计该法案不会对行业增长造成重大影响。

虽然仅从数量来看,美国版医保谈判涉及的药物并不多。但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法案的推进,刺痛了不少药企及机构的神经。

综合来看,美国市场的观点两级分化明显,例如乐观派认为,自2015年药品定价繁重的问题首次成为政治焦点以来,这种风险一直在打压生物制药企业的估值。此次药品定价改革获得通过,消除了药品定价更加繁重的风险。并且从法案内容来看也相当温和,参与谈判的药物是在FDA批准上市后9-13年才进行谈判,从时间来看已经大大减少了参与谈判的药物数量,也推迟了潜在的价格谈判,在这一时间段中大多数药物或将迎来仿制药或者生物类似药的竞争。

但是对于医药行业组织 PhRMA(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商协会)及不少药企则通过各种渠道给出了较为悲观的论调,他们认为,对于一些肿瘤药而言,给与9-13年的时间仍旧较短,该法案的推行将影响药企创新药研发的积极性,导致更少的治疗和彻底治愈方案,也无法提高药物的可及性和美国人对药物的负担能力。该法案的推行将生物医药的研究推向黑暗时代,是患者悲惨的损失。不过,多年来,每当美国国会计划推出影响药企利润的监管措施时,制药业都会大喊“血腥谋杀”。

两大法案冲击美国创新药市场

这项新法案还没通过,不过同样涉及药价谈判的《通货膨胀法案》已经要落地了。

根据美国医保部门3月份发布的谈判指引,所涉及谈判药品主要是使用量大的高价药,包括上市满9年、且没有仿制药的化药,及上市满13年,没有类似药的生物药。一到时间,相关药品就要进入谈判。

明年3月,第一轮价格谈判就将启动。根据法案,到2033年,将有超过140种药品进入谈判。

美国对不参与谈判的企业设有惩罚措施,如按照销售额的65%至95%征收高额税,并按照售价和谈判价的10倍差值进行罚款。

如果新法案加速落地,美国两大政府医疗项目都将开启药价调查和谈判,意味着美国创新药定价不受管控的时代将正式宣告结束。

同时,由于美国市场药价是其他国家的重要参照,法案的落地不仅会对美国国内定价市场造成冲击,也会影响全球药品价格体系。

长期以来,在自由定价体系下,美国的创新药市场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全球药厂的预期。我国创新药企也不例外,无论first in class还是me better,大都把出海作为市场策略之一,美国更是首选之地。

如果美国市场药价下降,中国创新药出海要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所有企业的估值都要被迫调整。

美国医保对创新药全面动手,IRA能够倒逼行业出现新的增长点吗?

IRA能够倒逼行业出现新的增长点吗?

对行业来说,IRA存在值得乐观的面向吗?

美国医药研究者孟八一认为,由于行业管线补充能力下降,同时,IRA使得管线预期价值降低,将加剧医药行业进一步向“巨弹药物”模式倾斜——把更多的研发资源和销售力量投入极少数管线产品,然后想办法通过垄断尽可能推高价格。

这样的药物研发效率与社会对新药需求更加不匹配。

一方面,大企业们拼命寻找下一个能如减肥药一样的“巨弹药物项目”,包括来中国“扫货”,也是在寻求巨弹药物的机会。但是,眼下这样的项目并不多见,可遇而不可求。并且,传统的巨弹药物模式与眼下药物创新的热点并不契合,甚至南辕北辙:前者追求把一个药物卖给更多的人、一个药物寻找更多的适应证,走的是“one for all”路数;后者,如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加上AI技术,追求的是个性化的精准治疗。

另一方面,制药工业的反摩尔定律(投入10亿美元上市新药数量,每9年向下翻一番)是客观存在,这个定律从1970年至今没有改变。如果反摩尔定律不变,药物创新成本只会会越来越高、药物创新效率越来越低。

更有学者认为,制药工业的反摩尔定律是FDA法律法规下,药物审查政治框架和药物审查心理交互而形成,一时半会很难转变。也就是说,FDA法规不变,反摩尔定律不会改变。

低下的药物创新效率威胁到了整个制药工业的创新预期。

以R&D投资的内部收益率(IRR Internal Rate of Return)计算,2022年很多Big Pharma的接近零, 7家出现了IRR负数。反摩尔定律不断推高药物研发成本,IRA又将压低药物价格。在个性化精准治疗的大时代,或许FDA到了不得不改变规则的时候。

对中国生物医药的影响?

美国的创新药作为全球的“估值锚”, 就像电影《阿凡达》里滋养着整个星球的伊娃树,而太平洋彼岸的中国之树,同样也为这棵巨树所滋养和影响——这影响也许并非蝶翅,也不似一场飓风这般猛烈但疾离,而是同根之木这般紧密和长远。当笼罩着全球的生命大树开始摇晃,大洋彼岸的我们也免不了震颤。

行业认为,短期来看,美国药品被压价,而中国药品有成本优势,因此更能在海外赢得一番天地;但长期来看,中国的药品质量与监管标准终将与国际接轨,如寻求全球多中心试验等,“新药开发的成本洼地”很快会被填平,这样一来国内所谓的“政策/患者红利”则要打一定折扣。

另一边,美国降价也可能会对中国市场造成压力,“更有理由压价了”;出海环境降温,整体节奏收缩,近期频繁发生的退货事件已经验证。面对国内有限的支付条件,我们不可能回避最主流的医药市场变化,需要思考和准备的有很多。

比如,出海的预期和定价;研发管线是否需要跟着美国买方的需求走,在国谈细则的要求下调整研发方向和适应证开发策略;当全球对创新药的销售期待值降低、资本撤退,并将长期如此、愈演愈烈,撞上国内政策与资本红利的下坡期,中国创新药行业又该如何应对?

有行业人士认为,短期内中国的biotech应该做的,是趁劳动力成本、患者资源等尚存优势,尽量做一些前沿项目,然后趁海外环境目前还相对稳定,“赶快卖出去”。

长期来看,中国创新药与全球行业同呼吸共命运。美国国谈究竟能否成行,资本市场的直接反应会是什么,在2026年国谈价正式实行前、总统大选尘埃落定后,是否会有变数,仍应观望。

中国创新药是个发展历程不过十数年的新生事物,在刚刚发展成初见少年模样、走出家门之时,世界可能就将迎来沧海桑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