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漳州风云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漳州风云

11年工业自动化配件供应商

只要您有任何找不到的型号,都可以找我们

二维码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86 153 5902 9662

联系邮箱:

geabbamy@gmail.com

当前位置: 漳州风云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珍贵的简牍会“说话”!解决饱水简牍难题,解析文物保护中的“显影”科技

文章作者:作者 人气:发表时间:2023-11-13 11:27:38

20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已出土简牍30余万枚,这些简牍是记载早期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保护好、研究好简牍文物,对于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简牍是先秦至魏晋时期文字书写的主要载体,从物理形态上看,主要包含细长条状的竹木简和片状的竹木牍。但简牍特别是南方地区饱水简牍,在出土后很快会出现变色病害,妨碍文字的肉眼辨识,对其进行显影处理,是简牍整理出版和数字化保护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饱水简牍?

珍贵的简牍会“说话”!解决饱水简牍难题,解析文物保护中的“显影”科技

吴简,是长沙简牍博物馆最重要的一批藏品,也是长沙简牍博物馆兴建之由。这一批吴简之所以如此知名,主要在于它的出土数量,在当时超过全国出土简牍的总和,直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单批简牍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次。

湖南地区气候潮湿,出土简牍的含水率往往高达500%以上,而一般新鲜的竹木材料的含水率最多只能达到100%-200%。这样的简牍在出土时不像我们日常看到的那些竹条木片可以握持。由于含水量太高,它们像煮熟的面条一样是软的,很难直接用手接触,因此被称为饱水简牍。为了科学的发掘和保护,饱水简牍要连带着其外部裹挟的淤泥一起出土。这些淤泥被一坨坨的包装起来,从考古场地搬运到专业的考古机构进行清洗整理。在此过程中,谁也无法说清每一坨泥里究竟裹藏着多少枚简牍,只能根据简牍的大小和总体积进行估算,于是在完全清洗整理之前,我们只能得到一个大概的数量,在十万余枚上下。

当考古工作者面对一箱一箱泡在水里的泥巴坨坨,要怎么处理它们呢?

我们知道,简牍是古代的书籍和簿册,要完整的复原上面的信息,简和简之间的顺序可不能错乱。简牍又不像现在的书籍是印有页码的,编连它们的绳子也早已在几千年的埋藏中朽烂了,因此,这些简牍出土时的顺序和排列位置就是非常重要的考古信息,需要谨慎记录。这时,就要绘制揭剥图了。绘制好了揭剥图,工作人员就会根据揭剥图为每一枚简赋予一个编号,这个是简牍整理最初的编号,它记录了这枚简牍在出土过程中的位置,以及与其他简牍之间的相邻关系。

接下来就是艰苦卓绝的简牍揭剥清洗。这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碗已经坨在一堆的面条,可能还裹着一坨豆瓣酱,怎么把它一根根的分开,不许弄断,然后再清洗干净。更重要的是,简牍上还有字,所有的工作都不能对字迹有所损伤。每清洗一枚吴简,要使用三十余种工具,步骤包括:剥取、粗洗、中洗、精洗、脱色、脱水等多道工序,耗时五十分钟。

可以想见,我们的考古工作者付出了什么样的时间和精力来保护这批珍贵的历史文物。从1996年到2002年,经过六年多艰辛细致的整理,总共清理出吴简14万余个编号,其中有字简近8万枚,有墨痕的简牍2万余枚,另有4万余个编号是无字简。六年间,从事此项工作的全体人员从未休过节假日,提前三年完成了10万余枚,绘制吴简揭剥平面图6大册,工作笔记30余本,达100余万字,为学界对吴简的复原研究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资料。

文物保护中的“显影”科技

珍贵的简牍会“说话”!解决饱水简牍难题,解析文物保护中的“显影”科技

简牍显影的技术手段包括简牍胎体脱色、光学成像技术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运用等。

饱水简牍刚出土时往往字迹清晰可辨。但在空气中暴露数分钟后,简牍胎体的颜色会迅速变暗,最终呈现出黑褐色,使得简面字迹变得不清晰甚至难以识别。通过研究简牍胎体的变色机理,目前已经研发了草酸脱色法、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等一些比较可靠且有效的脱色处理方法。草酸脱色法在物理和化学层面可综合发挥作用。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是利用连二亚硫酸钠的还原性,将简牍胎体中的一些化学基团还原,使之呈现出无色状态。

有时,为了提高脱色效果,还会采用两段脱色法,通过选取合适的脱色剂并调节脱色剂的浓度、脱色时间、脱色液温度等工艺参数便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使简牍字迹与胎体颜色反差增大,变得清晰可辨。

对于胎体变色简牍,采用特殊的光学成像技术,并辅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也可获得良好的墨迹显影效果。比如红外拍照、扫描。竹木简牍胎体与墨迹对红外光的吸收程度不同,当红外光照射到简牍上,墨迹和简牍胎体的色彩对比会比在可见光条件下更加强烈。用专用的相机或扫描仪将扩大色彩对比度的图像记录下来,就得到了红外照片。红外光能够敏锐捕捉到简牍表面的模糊墨迹信息。

目前,对简牍进行红外拍照、红外扫描已成为简牍图像信息提取中比较普遍的技术手段。有的饱水竹简胎体化学脱色效果及彩色照片不甚理想,采集红外照片就更显必要。多光谱成像技术也有自己的优势。多光谱成像技术是成像技术与光谱技术的结合,获取的是“图谱合一”的光谱图像数据。多光谱成像技术在古代壁画、书画等文物保护中已经有了较多的应用,在简牍图像信息采集中虽有使用,但还有待进一步推广。

通过红外拍照、红外扫描与多光谱成像技术获得简牍的数字图像后,还可以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优化处理。所谓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数字图像进行去噪、增强、复原、分割、提取特征等方法和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种类很多,以其中的图像增强技术为例,它能够增强简牍上的墨迹等特征,提高简牍图像的对比度,使文字信息更加突出、简牍的色彩更符合人类的视觉心理特性。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在简牍显影的优化处理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开发运用。

让珍贵的简牍会“说话”

珍贵的简牍会“说话”!解决饱水简牍难题,解析文物保护中的“显影”科技

在纸张发明前的千余年间,我们的祖先在竹、木简和帛上记事,因此“简牍”是了解中华文明的珍贵文物。它带着千年前的印记铺陈在我们面前,一幅幅历史画面宛若昨日重现。那些被修复的出土简牍,驱散历史的迷雾,浚通历史的源头活水。

简牍是古老的书写材质,以木、竹为材料,经过削(xiāo)切、打磨、杀青、编联等步骤制作而成。由于材料容易获取,制作、书写简便,因此在纸张通行之前,简牍是主要的书写载体。简牍历经千年洗礼,出土后糟朽难辨。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修复专家运用高超的简牍修复技术,让一批又一批的珍贵简牍“开口说话”,向世人讲述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简牍修复室一角的木箱里,整齐码放着2020年在荆州枣林铺彭家湾出土的一批“卜筮祭祷”楚简。经过处理后的楚简被装进玻璃管,浸泡在纯净水里,字迹清晰,墨色深浓。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简牍修复室工作人员史少华介绍,楚简出土之后需要进行揭剥,揭剥之后需要对简牍进行红外扫描,然后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还要进行二次信息采集,之后再进行脱色,脱色后简牍上的文字就可以清晰的呈现了。

简牍出土前被地下水浸泡了千年,糟朽且软如面条,出土时会瞬间氧化呈深色。因此,在修复过程中,脱色和脱水技术决定着修复质量。在长期的实践中,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创造了饱水简牍连二亚硫酸钠脱色法和十六醇填充脱水法。借此,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已为国内24个省市、90多家文博单位提供文保技术支撑,完成全国80%以上的饱水简牍修护。

荆楚地区地下出土的简牍,年代最早的简是战国早期。而且截至目前,楚系简牍文字大部分在楚地出土,学术界约定俗成地将这些楚简称之为“战国楚简”。从整体来看,以楚为代表的楚系文字,有别于中原诸国文字的端庄规整、浑朴凝重之质,而呈现出笔画肆意奔放、笔势圆转流利、字形饱满充沛、连接紧凑自然,在娟秀之中更蕴遒劲之美。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简牍修复室工作人员史少华说,楚国的文字写得比较随意,有时候写字、标点符号或者偏旁,会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的,而且字体很飘逸。

随着考古研究的发展壮大,大批的战国简牍被陆续发现,据考古统计,迄今已出土的竹简有32批,近七千枚,字数过十万。其中最为重要的10批中,有8批都出自荆州的楚故都纪南城畿[jī]辅,如望山、天星观、九店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简牍的出土和文保专家的妙手修复,今天的我们才得以有更直接的途径去接近祖先的心灵,去探索他们早已被历史尘封了的生活和文化。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简牍修复室工作人员史少华介绍,近些年来,荆州出土的竹简比较多,枣林铺、望山桥、王家咀都出土了很多楚简,经过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的保护技术,恢复了竹简基本原有的形态和颜色,也为今后的展示和研究提供了很重要的、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