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C心中曾经的应许之地,中国药品进入新兴市场,有望带来“双赢”
当下,出海已成为中国药企的主要选择。记者注意到,相较于传统的发达国家市场,中东、东南亚、北非等新兴市场正逐渐受到中国药企们的青睐,包括君实生物、康方生物、复宏汉霖、复星医药等多家药企已在新兴市场进行了业务布局。
比如,君实生物在今年3月宣布,将在泰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越南等9个东南亚国家,对产品拓益进行商业化;复宏汉霖的产品汉达远则已自2022年起,出海至巴基斯坦、菲律宾、越南、缅甸、柬埔寨、尼日利亚、肯尼亚、斯里兰卡、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新兴市场。
行业普遍认为,中国药品进入新兴市场,有望带来“双赢”。
事实上,在十几年前,不少跨国大药企都曾将新兴市场视为业绩增长的应许之地,但最终像阿斯利康这样的成功者只是少数,无功而返才是更多大药企的常态。以至于,如今不少大药企的年报中,已经不会再单独提及新兴市场。
无论是谁,都要找对路子,才能在新兴市场闷声发财。核心在于,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之间存在明显“时差”。
根据阿斯利康财报不难发现,当下新兴市场卖的最好的药物,是成熟市场已经“过气”的品类;而成熟市场大火的肿瘤药物,在新兴市场的放量尚未开始。
这背后,是两个市场疾病谱和支付能力的底层差异。
鉴于这样的差异,国内药企在新兴市场的药物研发、布局逻辑,并不能简单对过去的经验生搬硬套。找到适合自己的出海路线,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是当下瞄准新兴市场的药企应该掌握的技能。
MNC心中曾经的应许之地
人口众多的新兴市场,曾是无数跨国大药企心中的应许之地。
在谈论新兴市场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新兴市场指的究竟是哪里?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每家跨国大药企对于新兴市场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比如,辉瑞所指的的新兴市场包括但不限于亚洲(不包括日本和韩国)、拉丁美洲、中欧、东欧、中东、非洲和土耳其。而诺华眼中的新兴市场指的则是除美国、加拿大、西欧、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外的所有市场。
虽然定义并不相同,但主要市场大抵相同,不外乎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印度尼西亚这几个国家。
早在十年前,这几个国家所构成的新兴市场,就被视作黄金国度。当时,全球几家头部跨国药企都面临着专利悬崖的困扰,而新兴市场为这些药企带来的增量空间肉眼可见。
在1995年至2005年期间,还没有一家大药企来自新兴市场的收入占比超过20%。但是几年后,大药企来自新兴市场的收入快速增长。2012年,在新兴市场营收排名前十的大药企中,排名第一的拜耳,有33.2%的收入来自新兴市场,哪怕排名最靠后的罗氏也有20%的收入来自新兴市场。
在这样的发展势头下,全球药企纷纷涉足新兴市场。然而,在许多药企投入巨额资金后,却发现在这些地区的市场增长不及预期。2016年,新兴市场的制药支出总额为2430亿美元,远低于五年前分析师预测的3450亿至3750亿美元。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新兴市场没有增长,根据IQVIA数据,2016年至2021年间,巴西、中国、印度市场收入分别增长了11.7%、6.7%和11.8%,同期其他市场平均增长率为5.8%。
在巨大的期待幻灭后,大药企对于新兴市场的押注虽然还在继续,但兴致已经不及当年高昂。
拿辉瑞来说,在2012年起来自新兴市场的销售额为119.7亿美元,而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缩减至了83.7亿美元。虽然在2021年,这一数字猛增到了207亿美元,但若没有突如其来的新冠产品,辉瑞在新兴市场的营收或许还会继续下降。
不过,在众人意兴阑珊之时,仍有大药企选择布局,并在新兴市场上闷声发财。
闷声发财者的逻辑
阿斯利康,可以说是在新兴市场闷声发财的代表药企之一。
2012年,阿斯利康来自新兴市场的收入不过57.5亿美元,新兴市场销售额占比21%。而十年之后,也就是2022年,这一数字增长至115.34亿美元,占比提升到了26%。即便不看中国57.4亿美元的收入,阿斯利康的新兴市场仍然有58.94亿美元的收入。
对于当下谋求出海的国内药企来说,阿斯利康在新兴市场的获得的增量,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洞察新兴市场的布局之道的窗口。
透过阿斯利康的财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隐藏的事实,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的增量产品完全不同。
在以美国为代表的成熟市场,阿斯利康营收前三的板块为肿瘤、罕见病、呼吸与免疫,收入分别为64.84亿、43.24亿、26.55亿美元。而在新兴市场,阿斯利康营收前三的板块是CVRM(心血管、肾脏、代谢)、肿瘤、呼吸与免疫,收入分别为41.19亿、35.37亿、14.43亿美元。
肿瘤这一巨大市场的收入差距接近一倍,而在罕见病领域,二者的差距更为悬殊。新兴市场的罕见病收入仅为4.3亿美元,与美国差距达39亿美元。
这种收入构成的差异背后,反映的是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疾病谱与支付能力的不同。
在新兴市场中,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以高血压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发病率出现了快速上升,CVRM板块的收入快速提升。
而在成熟市场,心血管板块则是在上个世纪的大热板块。如今,随着国民生活水平、医疗意识的普遍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危害初步被遏制,恶性肿瘤正在成为主要疾病。在2022年的全球十大畅销药排行榜中,肿瘤药物已经占据三个席位。
参考成熟市场的疾病谱变化轨迹,新兴市场也注定会迎来肿瘤药物的爆发。
而在罕见病领域,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的巨大差距,则是由于支付能力的差距决定。受限于医学界和大众对罕见病的认知匮乏、诊断方法缺失,药企无法在新兴市场找到这些病人。
退一步来说,即便找到了罕见病患者,通常罕见病药物的定价均较高,在支付能力有限的情况下,罕见病药物的放量也极为困难。
同样,在免疫领域的差距也是由于支付能力。由于免疫疾病往往不会立即致死,在支付有限的情况下,支付方会优先满足重病的治疗。
在疾病谱和支付能力的差异下,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药物研发的布局逻辑并不相同。
有待继续开垦的新兴市场
为了突破内卷,弥补行业发展短板,新兴市场国家有望成为“出海”的突破口。
近年来,国家鼓励和支持创新药企“出海”新兴市场国家的政策相继出台,推动国内医药企业以更高水平进入国际市场,新兴市场国家具有广大的医药市场潜力和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而中国创新药物普遍价格适中、质量好、服务好,更适合发展中国家患者需求。
这意味着,或有更多中国新药“出海”,共同开拓新兴医药市场。
6月14日,信达生物创新药物达攸同在印度尼西亚获得上市批准,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卵巢癌、宫颈癌等高发肿瘤。据信达生物制药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俞德超介绍,除达攸同以外,他们还有6款产品实现商业化,“产品质量对标国际标准,开拓全球市场是必然”。
“除了医药体系成熟的欧美市场,‘一带一路’沿线的新兴市场国家也是我们全球化布局的方向,这些地方具有广大的医药市场潜力和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俞德超公开表示,希望通过创新药物切实惠及印尼癌症患者,为他们带去生的希望。
史万奎指出,新兴市场也可以成为国际化首选,至于选择哪个市场作为突破口,需要考虑众多因素,比如区域差异化疾病谱、流行病特征、公共关系、语言及核心人才、国家间协作关系、成本与风险耐受等。
总而言之,出海新兴市场是中国创新药企业发展中清晰可见的增长曲线之一。但这也不是一条容易之路,需要克服的困难不会比出海欧美少太多。
但天地广阔,存在无限可能。我们期待,中国创新药企能走向新兴市场,走向全球舞台。这也是新的叙事语境下,中国创新药企需要承担的新使命。
同类文章排行
- 5SHX1960L0006 3BHB016120R0002
- 怎么联系业务?
- ABB厦门工业中心“碳中和”园区示范基地落成
- 3500/22M 288055-01 表面检测系统分类性能的
- 3500/33-01-00 全集成线扫描接触式图像传感器
- 协作机器人市场能否在后疫情时代迎来二次增长?
- 5SHX1960L0006 3BHB016120R0002
- 辉瑞6年的工业数字化转型历程与成果
- 5SHY4045L0003 3BHB021400 克服制造
- 3500/34 125696-01 相机用于开发眼睛研究的瞳
最新资讯文章
- CI535V26 3BSE022161R1 凯本隆SC30双
- SB510 3BSE000861R1 智能驾驶领域再迎新动作
- RB520 3BSE003528R1 CMA三十而立:埃夫特
- SC520 3BSE003816R1 皮尔磁即将亮相汉诺威工
- SC520M 3BSE016237R1 智辟新天地!ABB机
- CS513 3BSE000435R1 ABB赋能广东阳江能源
- MB510 3BSE002540R1 ABB推出水和废水能源
- SC510 3BSE003832R1 将人工智能嵌入全线业务
- SR511 3BSE000863R1强生公司将以7亿美元出售
- RF533 3BSE014227R1 龙沙从罗氏收购加州生物